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优化结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30日 20:49   新浪教育

  如何优化结构

  北京师大二附中名师

  在写作实践中,以下方法有助于文章结构的优化:

  一、层次清楚。我们研究历年来的中考满分作文,会有这样一个发现:90%以上的中考满分作文的段落安排锁定在4至8个自然段。太少,则段落太长;太多,又显得太碎。段落安排一般以4至8段为宜,一般一段就写一个意思,不可贪多,起止段落宜短不宜长。就层次而言,文章体裁不同,结构原则也就不同。记叙文多用“连贯式”结构,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组合,或按照事物发展和情感的变化来布局;议论文则一般是“总分总”式。开篇摆观点,篇末作结,中间的“分”论则可并列式展开,或层递式推进,或正反对照式写,使行文清晰流畅。在具体段落中,一定注意写好开头段、结尾段,发挥好这两个段落的作用。

  二、过渡自然。为了行文的需要,要用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巧妙的衔接。过渡就如同上下文的桥梁,离开了必要的过渡,文段与文段之间就会脱节,巧妙过渡,方能使文章结构完整、周密。首先,过渡可以使作者的思路连贯,行文通畅;使文脉畅通,浑然天成。其次,文章过渡得好,自然、巧妙,读者就不会感到突兀、生硬、令人费解;也不会摸不着头脑,衔接不上,令人难以通读。因此,过渡的词句或段落既要合乎情理地自然转换,又要尽可能地简短精练,不能喧宾夺主。过渡常常用在从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的衔接处;由议入叙、由叙入议的变换处;倒叙、分叙、插叙的起止处。它的任务就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使人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

  三、呼应周密。呼应,是指文章中出现在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更加缜密,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呼应的形式多样,一是首尾呼应。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的方法,各类文章均可应用。它能使文章显得连贯、严谨、和谐、统一,能增强文章的聚合力。如课文《背影》开头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首尾作了很好的呼应,既概括了全文,在结构上又给人以整体感。二是文题呼应。这是指行文中的各个部分、全部内容都与文题相呼应。行文与标题的照应,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有力的表现,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文章的主题。上面提到的《背影》,作者在开头、文中、结尾,就曾四写背影,呼应文题,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三是文中呼应。文中呼应就是俗话说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中前后文字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可使结构严密,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如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十六岁的我》,在每一段都用相似的句子开头照应主题。这些句子有:“十六岁的我,告别了童真,可还保留着童心。”“十六岁的我,告别了年少的懵懂,开始追求成熟。”“十六岁的我,告别了花季,步入了雨季。”这些句子都是紧扣主题行文的,脉络分明,一目了然。

  四、一线贯穿。面对着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如《孔乙己》中的“我”,即小伙计),可以是物(如《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可以是中心事件(如《驿路梨花》中的打听小屋主人是谁),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

  五、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它们的最大好处是总提明确,分述到位,各得其所。这种结构方法,纲目清晰,中心突出。

  六、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做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七、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组成文章的结构,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八、回环反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如何优化结构
  押题范文

  总在心中悄悄忆起

  隐隐约约,昏暗中透露出一丝光亮,虽微弱,却足以让我心安。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便把我送到外婆家,每天晚上来接我,而每晚,那段幽黑的小路却要我独自走过。说不出的害怕,每天激荡于心。

  每一天,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诚惶诚恐地走着,好几次害怕地转过头去,黑暗似一个巨大的黑洞,毫无休止地吞噬着我的勇气,就这样把命交给了上天,听天由命地向前挪动着脚步。可每天令我欣喜万分的是,巷口那份黑暗点被光亮驱逐,便奋力向前。

  到达巷口时,那个窗口总隐约吐出几丝光线,微弱却总存在着,小小的心灵也似乎就这样充满了勇气。我呢,总会因为这样而鼓足勇气,然后依旧故作成熟地迈步,可心中总激荡起喜悦化作的浪涛,走出巷口依旧不曾平息。

  总是很喜悦,却也很惊讶,因为每次离开巷口再回头望时,已不再存在光亮,而是黑暗弥漫。

  那些日子总带着疑惑,却对谁都只字未提。

  直到那一天,依旧这样慢慢地走过,当我接近巷口时,似乎听到几声微弱的咳嗽声,便下意识地转头。刹那间,木然,一位老人,远远只见他拄着一根拐杖,步履蹒跚地去关灯,然后那个瘦小的在窗口的身影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中,寂静的小巷又这样被幽黑笼罩,没有光亮。只留我,一个人静立于黑暗中,用一颗童真的心思考。

  往后的每一天,都是这样:一个老人,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等待一个孩子安全走过,然后熄灯。

  那些日子,老人的爱心化作那一缕缕柔和的光线,陪我走过黑暗,走过那些害怕的日子,而那颗小小的心,总触摸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与善良。

  童年在此度过。现在,再次回到此地,再次被温暖萦绕,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丽。

  是的,从小就触碰到人性最柔软的地方,而那位老人,不知他的任何情况,只愿深深轻呼为“你”,因为这更为亲切。

  心海泛起点点涟漪,记起曾经,一位老人用爱陪伴一个孩子,给他用善良焕发的爱。

  老人,谢谢你,那你我走过的日子,是一段不为人知的记忆,我将久藏,因为这是一个陌生人的关爱,也是人性的善良。

  每到万家灯火时,总在心中悄悄忆起,那一段你我走过的日子和一份融在爱中甜甜的记忆。

  我将铭记。

  预测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这便是“曲径通幽”。它是画家笔下渲染的精致,是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标,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因为“幽”也许就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

  请以“曲径通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6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首先,这是一个比喻性的题目,“曲径”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挫折、失败、磨难等,“幽”意味着成功、幸福、坚强、丰富多彩等。这样的题材经常写,只要能扣住题目“曲径通幽”即可。 其次,应抓住“幽”和 “曲径”的关系(“幽”在“曲径”中)。行文中要特别强调“幽”与“曲径”的关系,就像关系型话题一样,不能偏向一边,或只写“幽”,或只写“曲径”。再次,无论怎样立意,都需要在写作时加强认知的哲理思辨性和主观情感性。如:曲径通幽在生活中指的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什么,如何认识它。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