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这碗饭真的那么难吃吗?

2014年10月22日16:28   教育专栏  作者:食尚主义  

  这篇文章是“食尚主义”在“新浪专栏”里的第一篇文章。主页妹纸一时觉得鸭梨山大,不知说些什么好。从小圈子传播到公共平台上发布,不管怎么变,万变不离传媒圈,那么关怀一下传媒人的“饭”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十四届四中全会,还是APEC会议,每一场高大上活动的背后都有新闻民工默默码字的身影。“地命海心”是这个行业的常态,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健康是一种珍贵且自私的东西,心怀天下的媒体人既要保证三观正确,又要保持身体健康,真的不容易。

  对于一线记者而言,食堂和家中的饭是最不常吃的,盒饭是加班、会场的良伴,饭店是消息八卦的集散地,咖啡馆则成为发稿重镇……这些吃食想一想都觉得毁容颜。

  俗话说的好:聪明的人学哲学,笨的人学金融,有理想的人学新闻。Media这碗饭多多少少还是需要“理想”烧制的。“理想”不能是佐料,否则太轻薄;不能是主食,否则会饿死;只能是烧菜的火苗。武火大而猛,容易触线出局,所以小而缓的文火为佳。

  火苗总会在风中摇曳。无论是芮成钢的倒下,还是沈颢出现在某台某些镜头里,不由让人反思:新闻理想的火被浇灭了吗?采访过的“老朋友”们都去哪了?《纽约时报》裁员100余名采编人员、关掉NYT Opinion移动应用的消息,也让地球这边的同行感受到了市场的凉意,纸媒做数字化转型,绝没有换包装、不换食材、不搞烹饪技法创新那么简单。

  Media这碗饭真的那么难吃吗?似乎又不是,从澎湃新闻激情上线到界面隆重推出,可以看出,传媒圈里还是有一批怀揣理想、脚踏实地的小伙伴想做出些花样的。尽管这两支具有沪上基因的创新媒体的诞生被不少同行冷嘲热讽、吹毛求疵,但我们还是要稍稍记起90年代末,矮矬穷马云[微博]的网站只是遭人鄙视的黄页。毕竟,已经行走在路上的人要比还在观望的人勇敢些的。

  勇敢地行走在路上的人,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样的可敬,因为他们是“创造性破坏”的先发力量。魏武挥老师在《媒体的想象力与再想象》一文中指出:“将新闻等同于媒体,是极其狭隘的。”Journalism与Communication,本来就是两个范畴,上升到哲学的层面,Media也许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

  在人人都抢麦克风的时代,不妨重温下19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的精辟概念: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Media是个大宴席,具体怎么做,拼的是想象力和整合力。

  文/Andi图/Andi

  注:转载他处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本公共账号:“食尚主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美食 媒体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