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看一眼窗外,看看天气如何,人多不多,穿的什么,然后就出门了。
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Atelier HOKO会告诉你,你做错了。
你没有透过“窗户”去看。
新加坡独立设计工作室Atelier HOKO出了一期杂志,叫《次要的科学》,专门研究一些我们已经对其存在习以为常的事物。比如苹果,闹钟,水管和窗户。
“……清晨凉爽的空气洒进屋来,邻居吵吵闹闹,一丝微微穿透进屋的阳光。过道上有擦啦擦啦的拖鞋声,自行车扬起尘土的声音,坐在边缘上的喵星人在战战巍巍。”
这是一些我们已经习惯甚至不再会去注意的小事,是窗子会告诉我们的信息,但我们已经将它忽略。有了手机之后,我们不会再从窗户得知外面的天气状况。我们白天离家,晚上回来就拉上窗帘,早就忘记了阳光洒进屋里的样子,也忘了晚上从窗户看到的万家灯火的样子。
这就是《次要的科学》要做的事,有趣地把这些小事严谨起来。把如何和周围事物相处做成一门学问,让人重新看待周边的环境,品味生活的哲学,享受在茫茫宇宙相逢的乐趣。
它先从窗户的进化论开始,追踪溯源地讲讲我们为什么会有窗户。“封闭的屋子,需要和外界联系,需要更新空气的通道,需要光。”
再来谈一谈窗户的本质和历史。“一个墙上的洞”,简单粗暴。
接下来,系统地将人与窗户的互动分类,归纳。比如:站在窗边的正确姿势。脸的方向,手的位置,脚的姿势。
和窗户的距离也是门学问。应该远,还是应该近?
不同的窗户,应该如何正确地打开和关上。
如何利用角度,科学地从窗户观察外面的世界。
从窗户借风景的哲学。外面的景色本身不属于屋内的人,但有了窗户,就不一样了。
通过窗户,我们和外界的社交是什么样子。我们又可以如何利用窗户?
比如你可以像敲门一样来敲,或者扔石头或鞋上来。
深层次问题的探讨,窗户对于屋内的我们,是不是就是光?
那我们就有必要选择光的位置。
和《次要的科学——窗户》一个系列的还有管道篇和门篇,也是很科学地、系统地,(神经地)给人与事物的关系做了定义、分析和归纳。随书封赠的还有一套执行卡片,叫做《在家抓狂的下午》,卡片上面写着希望你去做的事。随手抽了几个:
#02: 手里拿本书,根据光线,在窗前调整到一个可以让书页发光的位置。
#09: 把手掌按在冷窗户的玻璃上,直到手掌和玻璃温度一致。
#15: 在一个有窗户的屋子里的最黑的地方,打个盹。
#36: 用门给自己扇风。
看起来很神经病,但是我真的去做了,还仔细研究了下,怎么扇会最凉快。
“当提到‘次要’这个词,我们直觉把它和‘条件、‘感觉’挂钩。人们已经不会去在意那些已经‘次要化’,却每天都要面对面的事物。这就是我们在做的,用更多的乐趣和新鲜感唤醒对周遭事物的敏感。”
生活并非两点一线,好好对待周遭事物吧。这套执行卡片《在家抓狂的下午》数字是随机的,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对这种体验式、“随缘式”的互动感兴趣,欢迎回复40以内的数字给我,如果有对应的卡片,我把卡片内容回复给你。去和自己的门窗管道,来一次交流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