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urning man: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留学生观察员,兴趣广泛,爱写作、爱画画、爱书法、爱弹吉他和跑步,曾就读于外交学院法语专业,现于法国La Roche-sur-Yon担任中文教师。
对于我而言,出国其实是一个思维重塑的事件。
刚出国,面对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我首先经历了一个“看山不是山”的过程。我发现,怎么陌生人也会相互打招呼?街道怎么会那么干净?晚饭为什么半夜才吃?为什么每餐必吃令人作呕的奶酪?一到周末怎么大街小巷人去楼空?面对一个和中国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各方面给予我的冲击,让我的留学从极不适应开始。
其次我逐渐发现“看山还是山”。当我真正和当地人成为朋友,一起吃喝玩乐,一起谈笑风生,一起处理事情,发现大家是一样地吃饭、睡觉,我心里会有一丝细微讶异,觉得人类其实没什么不同,即使在不同文化下长大,肤色不同,眼睛颜色不同,语言不同,吃的东西不同,但是却又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学生们都会吊儿郎当地学习,考试抱佛脚,会有拖延症;有抱负的人则千辛万苦地努力用功着;上班族朝九晚五地搬砖只为有一天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你爱他而他又爱她,也是宇宙普遍的难题。相同的烦恼,想同的欲望,同样被七情六欲所困扰。
但是再深入接触,我又发现“看山终究不是山”。文化基因的不同让我们表面上看起来“求同”但始终还是“存异”。我开始明白,原来在遥远的另一个国度,人们对同一件事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处理事情的风格如此奇怪但深思后却觉得自有道理。
一开始我觉得奇怪甚至震惊的行事方式,之后发现他们自成一派也能自如地运行。于是我开始探究、思考,发现这是他们独特历史文化世世代代的沉淀。而东西文化的区别,往往在他们某个不经意的谈吐间、不经意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间、在他们看待和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
有 一件事我一直印象很深刻。一次,一个法国朋友请大家到她家吃饭。由于她住的比较偏僻,有位朋友不知道怎么去,于是我们相约一起前往。后来快到我们约定时间 之时,那位朋友忽然失联。于是,我告诉请客的妹子要等一会儿,不料妹子直接来句:“他是成年人,自己会处理,你不用管他,自己先过来吧。”咦,不对啊,怎 么听起来像是我多管闲事了呢?在国内,大家你等我、我等你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接着我们吃了一顿五味杂陈的饭,老实说,西方人民的猎奇口味我实在不喜欢。吃完饭大家一块儿玩桌游,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眼看到了饭点,请客的妹子发声:“我已经很累了,想休息了,你们离开吧。”什么?!这不是逐客令吗?当时我就懵了,在国内可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主人啊!不过有趣的是,大家看起来见怪不怪,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仿佛全世界只有我一人大惊小怪,于是我自觉地穿好外套,一一握手或贴面,然后告别。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深入骨髓的个人主义。
不让我等那位失联的朋友,其实是对别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人”自主决定权的尊重。在 他们看来,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是能基于理性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其他人不能妄加干涉。如果在一些细节上刻意照顾,会被别人视为对他们自 主权的剥夺,是将别人视为不具有自主能力的个体。简言之,就是把他当小孩看待,这简直是对一个成年人尊严的侮辱。然而,这对于在“推己及人”的儒家文化浸 淫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而言,简直骇人听闻,因为关照别人是基本礼仪,是我们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
而“逐客”,则是对个人意志的维护。请客忙活了一天,主人早已疲倦不堪,所以很直白地表达大家可以离开了,因为自己需要休息了,她不愿意违心地拉扯着困倦的笑脸迎合客人。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作为东道主就是做牛做马,一定仔细留意每一个客人,看看有没有吃好喝好,唯恐照顾不周,更不可能下“逐客令”了。
行为模式是表象,根源在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核。西方文化重视个体意志,表达更为直截干脆;东方文化注重集体意志,在表达个人感情和想法上相对内敛。在这样一种逻辑内线下,双方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模式就会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然而仔细深究,这截然相反的处事方式在各自文化背景里都能游刃有余,说明是适合各自社会运行逻辑的,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见识了各种诸多光怪陆离的事情,对其探究后认识到文化的差别,让我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去看世事,对一切观点和现象会抱持开放的心态,做到真正的“和而不同”。
留学期间曲曲折折的认知,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的思维变得更多元,看问题更加深邃,解决问题也更加灵活,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更加智慧,生命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简言之,留学是一个自我丰富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我在思维、价值观和灵魂上一点一滴地产生变化,活得更透彻明白。
本文由Burning man 原创,授权“新航道家庭教育”(nc-jtjy)独家发布。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公号转载,请发邮件至nc-jtjy@xhd.cn获取授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