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作家萧斌臣先生刚结束封闭写作从西安回到北京,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到萧先生,请他谈谈这部书稿的采访和写作情况。
记者: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采访个性化教育的?
萧斌臣:从2009年4月起至今年3月底,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先后采访了200多名与个性化教育相关联的当事人,这其中,既包括学大教育高层、中层管理人员,也包括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咨询师、学管师、个性化教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大量接受过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学生和家长,还有热心关注和研究个性化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另外,还有100多人接受了我的书面采访,积累的各种纸质素材重达20公斤以上(尚未计算发在邮箱里的素材)。
记者:您用了多长时间写完这部书稿的?
萧斌臣:整个书稿的写作是在西安的一家酒店封闭完成的。从4月5日开始动笔,到5月4日下午封笔,刚好30天。补充、修订则是回到北京之后完成的,花了差不多半个月时间。
记者: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下这部书的基本内容吗?
萧斌臣:《寻找失落的钥匙》是一部教育题材的报告文学,记录了个性化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新世纪的土壤里从播种、萌芽、抽枝吐叶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对于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看似比较陌生的领域。其实,只要你打开书页,看下去,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中国人,无论男人、女人、老人、儿童都很熟悉、都很关注的话题。
记者:您如何看待个性化教育与学校体制下“班级教育”模式的差异?
萧斌臣: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班级教育”形式的全新的教育形式。他们之间的本质差异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前者主张“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后者以为“一把钥匙能开千把锁”。我们在解读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时就不可避免地要探讨、批评作为现行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班级教育模式的种种缺陷和弊端。但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教育形式,无论我们从哪里起步,只要我们在真心的探索并严格的遵循教育的规律,最终我们都会走向同一目标。
记者:听说书稿中比较多地涉及到了家长教育,您如何看待中国家长教育的现状?
萧斌臣:在这部书的采访中,我接触了大量家庭教育案例,也面对面采访了众多家长,我痛切地看到,中国家长教育的现状是“田园荒芜”:一些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手脚忙乱,茫然失措,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个与自己既相像又不相像的新生命相处;一些家长以为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就是爱;一些家长认为他们是父母,所以就天然正确,就可以理所当然成为孩子的导师,可以按自己的愿望为孩子设计人生;一些家长认为,他们为孩子付出了,就必须管理孩子的一切,控制孩子的一切……
说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是悲剧丛生,应该不算是危言耸听。而几乎所有的悲剧,都是在爱的名义下酝酿着、发生着……因为司空见惯,所以熟视无睹。
记者:您认为您的这部书稿会给中国的家长提供哪些帮助?
萧斌臣:这部书稿中的主人公们,在探索家庭教育的思路不仅颇有心得,而且卓有成就,书中的许多案例,相信会对那些至今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上陷入茫然状态的家长们带来某些启发和震动。
记者:您如何看待个性化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贡献?
萧斌臣:我用书中一位专家的话来回答你吧!“个性化教育其实是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它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就是说她绝对不止限于校外教育本身,它实际上是预示了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向。”
记者:您希望通过这本书达到什么目的?
萧斌臣: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个性化教育,了解个性化教育,选择个性化教育,希望个性化教育的大旗能早一天插遍全中国。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