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六年级女孩自杀引热议 课业压力下疏导童年恐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 10:46   新京报

  开学前一天,北京一名六年级女孩因学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前一晚,女孩跟爸爸说:“爸爸,我怕,我不想上学,你抱抱我吧。”

  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但面对大环境,家长们又很“无奈”,怎么做才能够和孩子一起顺利度过这段“高压生活”?

  【数据】

  仅一成多孩子心理受关注

  针对学习压力及对孩子心理的关心,新京报与中国妈妈网展开调查。32.8%的家长表示,孩子每天课后用于学习的时间为2-3个小时,46.2%超过3个小时。46.2%的孩子同时上3个以上的课外辅导班。37.3%的家长认为孩子有较大压力,46.3%认为孩子压力很大。尽管如此,认为学校和家庭对于孩子心理都有足够关注的仅为13.4%。

  辅导班不上不行?

  陈虹和女儿一起经历了小升初期间的艰苦岁月:周末两天,奔波于5个辅导班,中午只能匆匆忙忙地吃个快餐就赶往下一个上课地点。除此之外,女儿每天还要用两个小时来完成作业,可以说100%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本来孩子对奥数是有兴趣的,但因为很多班都是重复内容,时间又很紧张,最后孩子有些厌学了,他们班上还有孩子说,看到卷子就想吐。”陈虹说。

  陈虹和丈夫都是留学归国的博士,陈虹说自己也很清楚这种教育方式的问题,反对孩子上这么多课外辅导班。“但好的学校氛围比较好,基本的发展有保证,而上好学校只能通过这种途径。”陈虹坦言,自己实际上是在被拽着走这条路。

  另一个让陈虹说服了自己、让孩子如此忙碌的原因,是她认为在目前,国内的学校和社会都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孩子拥有自信,必须有个好成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5岁前,还信誓旦旦“以后肯定不会让孩子上这么多班,不会让孩子那么累。”然而当孩子上了小学高年级,就开始“无奈地”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因为“大环境是这样,别人都在上,你就不敢不上。”

  家长恐慌转嫁给孩子

  因为孩子没有在公立学校上学,育儿专家小巫对于公立学校的课业负担究竟有多重没有直接的体会。但她知道,在之前的小区居住的7年间,两个孩子都没有交上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朋友,因为那些孩子晚上、周末、寒暑假都在忙着写作业或者上各种辅导班,几乎没有时间出来玩。直到全家搬到另一个小区后,因为社区里大部分是国际家庭,孩子们才找到了可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小巫认为,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施加很大压力,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家长自身的不安全感。对当今社会变迁感觉无所适从、对自己的生活缺少把握、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造成对孩子的过度担忧和焦虑,家长把这些内心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生怕由于自己努力不到位而耽误了孩子。所以很多家长忘记了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到底需要什么,而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鞭策孩子“不掉队”上面。

  “很多家长寄希望于教育制度慢慢改变,本身却不去做改变。家长应该保持清醒的意识,不要去埋怨教育制度,不要去埋怨老师,先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合格的标准是真正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中国妈妈网负责人张靖表示。

  健康心理需要多方关注

  北京东城区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卓立也表示,学生压力过大是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弊端,但不能说是哪个学校造成的,家庭的教育也存在问题,“过高的期望带给孩子的是无望。”

  卓立认为,现在中国的学校教育重视的是分数,对于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应变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比较匮乏。虽然北京的学校普遍设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非靠几个心理辅导老师就可以解决。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即使做一些工作,也还是脆弱,加上心理辅导老师的水平因素等,“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努力。”

  ■ 方法建议

  ●小巫,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坚持有益于孩子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都明白当前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期待着别人来改变。实际上任何改变都需要每个人去努力和投入,创造一个更加适合我们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环境。环境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非常缓慢,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当环境有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强迫自己和孩子去盲目地顺从与适应,而是着手改变,首先营造一个相对健康的小环境。

  当然,这个过程会很痛苦,对很多家长来说异常困难。我建议家长们不要单枪匹马地去抗衡,而是积极地建立心理支持网络,找到有共同想法的家长,一起学习,互相支持和鼓励,认准什么是真正有益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坚持下去。

  有条件的爱令孩子缺乏安全感

  我们的文化传统要求孩子光宗耀祖,家长以孩子为荣为耻,孩子没出息则家长没面子,而衡量孩子的仅仅是学习成绩这样一个短小狭窄的标尺。加之现在都是一个孩子,互相攀比、竞争,家长身上的压力也很大。这种压力不可避免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担负起为父母争光、实现父母梦想的重担,他们自身的需求往往被忽视,于是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个人生存下去的动力源于内心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确认。这种确认来源于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来源于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不是“你乖乖听话成绩好给我挣面子我才爱你”。有条件的爱令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一旦孩子感觉没有办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就会认为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他们会感觉自己是父母的累赘,会用死亡来使父母解脱。

  相关推荐:

  专家:家长漠视孩子情绪变化 心理关注太少

  身体力行教孩子学会疏导情绪五大方法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小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