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校开方言课传承文化 小学生无法承受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 15:26   青年时报

  不是有一种说法叫“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吗?那么今人要传承古人文化,就要同时选择无数种生活方式,那就非手忙脚乱、神魂颠倒不可

  杭州省府路小学要开“杭州话”课——为什么要开这个课呢?这是一个问题。从报道的看,直接的原因是学校及老师有感于现在的孩子多数都不会说“杭州话”了,所以要补上这一课。但这还不能说是“为什么”的确切答案,你要回答学杭州话究竟有什么用,有老师说学“杭州话”甚至比学“外语”还有用,比外语还有用吗?惜乎报道中只有这一句话而未有更深入的论述,以证明“杭州话”怎样比“外语”有用。

  方言的没落,是其作为交流工具的没落。就如一门手艺,它或者可以保存在博物馆供人浏览,或者只被极少数人掌握以满足某些具有特别趣味的人的需求,而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它也只能承认与接受被现代化取代的现实。我们曾提出过保护手工艺人,提出过抢救某种濒危的手艺与剧种,但若说为了抢救这些老辈子留下的玩艺就要在学校开什么课,那就未免过于夸张了。这对那些孩子们来说相当不公平,他们要学一件对自己并没多少用处也并不感兴趣的东西,而之所以要学这些没有用的东西,不过是因为大人们要让他们成为“文化”的载体。

  方言确乎体现着某种文化与趣味。比如《阿六头说新闻》,人们为何要看《阿六头说新闻》?除了极少数听不懂普通话的老杭州是要通过这一节目了解新闻信息之外,更多的观众与听众则是因为“趣味”,其中的“趣味”是在普通话节目中所难以找寻到的。也就是说,《阿六头说新闻》这一节目,更多意义上是一个文化类节目。我不知道电视台开设这一节目的目的如何,是否也是要通过这一节目来保护“杭州话”,但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应市场的需要——市场有这样的需求,因而也就有了这样的产品。而从市场的角度也可判断,这种对方言类节目的需求又并非主流的,不必每个修主持、播音专业的学生都要学“杭州话”这门课。

  当然,既然承认方言是一种文化,就牵涉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但首先是,是否一切文化都需要“传承”,就颇可讨论。且不说一些属于糟粕的或没有现实意义的文化根本无需传承,即使要传承,恐也非后人所可承受之重——不是有一种说法叫“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吗?那么今人要传承古人文化,就要同时选择无数种生活方式,那就非手忙脚乱、神魂颠倒不可;有些文化确实需要通过“传承”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比如说某种手艺,那也只需要极少数人甚至一两个人“传承”即可,大可不必“从孩子抓起”。

  古代杭州人说怎样的杭州话?今人已不得而知,似乎可以说明方言亡则文化亡。其实今日与古时的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三个字:现代化——所有的一切,只要愿意留存的,都可以通过影音、图像、文字资料而留存。一张光盘或U盘以及更大的存储器,它们存储文化的空间可说是无限的,而且是永恒的,奈何舍易求难,非要保存在小学生的脑子里呢?(阿平)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小学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