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微博]的“自述”引起争议:女儿开学才一个月,学校要求的整齐划一,就摧毁了自己苦心坚持了6年的“做自己”的教育观。这位家长担忧,“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
她的担忧、焦虑甚至恐惧,在中国的家长中颇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当下,“教育焦虑症”几乎成了中国家长的流行病、常见病。这种“焦虑症”常常在孩子升学之前加重。为了能让孩子上个好学校,许多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一边带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提高班,一边托人情、拉关系、找路子。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无不为此纠结和焦虑。
如果仅仅是为了升学而焦虑也就罢了,问题在于,进入所谓的名校、优质校、示范校之后,家长的焦虑有增无减。“孩子现在一年级,就有点跟不上,被老师批评成绩不好……我每天开车接送,回家一般傍晚6时多了,这时隔壁的小朋友都已经完成了作业,他才开始做作业,大人小孩都累,后悔给孩子择校了……”前不久,在武汉一家教育论坛上,“KK妈咪”的一则帖子引得众人围观。这两位妈妈可谓同病相怜,所反映的,恰恰是我国现行教育的弊端。
迈进校园,意味着人生新的开端。孩子们必须逐步学会适应新的生活、新的环境,这一点无须争辩。但是,如今的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环境?正如“自述”妈妈所描述的,从本子、笔、文具袋到舞蹈鞋,老师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老师的短信虽然常有,但似乎并不旨在沟通,而是命令,家长只有服从。难怪她忧虑地说:“如此整齐划一,我的女儿怎么可能不像流水线上的产品?”
这就是许多名校的风格和做派。老师们早已习惯了怎样教学生、管学生,早已习惯了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早已习惯了用“是否听老师的话”来评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仅小学生要“排排坐,吃果果”,一些著名中学甚至实行准军事化、半军事化管理,全校上下“天天围着分数转,月月为着分数干,年年盯着分数线”,哪里还有学生发展个性、张扬个性的氛围和空间?
教育应当是尊重生命的活动,而不是压抑个性的过程。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应当是给孩子幸福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宽松的氛围、更明媚的阳光、更丰厚的土壤。只有坚持这样的价值取向,不动摇、不偏离、不走样,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症”才会有治愈的希望。(袁新文)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