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火车站前,民办高校的招生大战打得热火朝天(天一/摄)
编者按:又是开学的日子。成千上万高考的幸运儿们带着胜利的微笑和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走进“正规”的大学校门。而对于众多落榜者来说,除了寒窗苦读来年再考以外,也有相当一批人选择了民办高校,选择在那里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以其“登记入学、宽进严出、自主择业”的特点,民办高校曾被人视为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从第一所民办大学诞生起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始终以一种狐疑的目光打量着它们。而民办高校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如弄虚作假欺骗学生等,更是进一步破坏了它在普通人心中的形象。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民办高校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它的明天在哪里?读民办高校的学生到底有没有希望?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入到这个令普通人陌生的领域。我们发现,尽管存在着众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令人触目惊心,但是,随着政策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民办高校领域正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而民办高校学生们忍受挫折和歧视的能力,对梦想的执着和坚定,也令人顿生敬意。
毕竟,“精英”式的高等教育模式最终会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毕竟,每个人都有通过受教育实现心中的梦想的权利。而这,正是民办高校存在的价值之所在。
老生拉新生一个600元
“到北京去读书吧,那里有发展。”于锋热切地对今年高考落榜的潘平说。
在北京一所民办大学读书一年之后,于锋回到老家,对同乡潘平作了这样的鼓动。这样的话他还说给了他所认识的其他落榜生。
“这是学校要我们这样做的,”于锋说,“老师让我们回老家动员亲戚朋友到我们学校上学,说每找来一个新生就可获得600元的劳务费。”
于锋把它当作暑期的勤工俭学。他想,做成了有点收益,做不成也没什么损失。但对于于锋的学校来说就没这么轻松了--因为招生的多少直接关系着一所民办大学的生死存亡。
早在四、五月份,于锋的学校就开始了招生工作。“五一”长假,学校动员老师和学生回老家“宣传游说”,到了七月份,学校进入“全民动员”的状态,“一切以招生为重”成为校领导的口头禅。
这场生源争夺战在七、八月份达到了白热化。
在北京火车站和北京西站,不少学校派出更多人马做接站工作。一位工作人员说,去年有不少学生报了他们学校的名,但到了火车站后被别的学校半路“劫”去了,今年不得不加强。记者在北京火车站看到,有一所学校居然请了一批穿“经警”服装的人来接站。
最后到底能招多少人,各个学校都没有底。一位负责招生的副院长说,他每天凌晨四五点钟睡觉,早上七点多就得起来,“学校下一年日子过得怎么样,就靠这几天招生工作的好坏了”。
“幸福时光”已经远去
比较而言,几年以前真是民办大学的“幸福时光”。北京培黎职业大学常务副校长许根琬说,1998年是日子最好过的,高中毕业生增多,高校又没扩招,民办大学根本不用什么宣传,在屋里坐着等学生上门就行了。
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民办大学的生源急剧减少。另外,这两年一大批公办院校办起了培训班,进行计划外招生,挤占了民办大学的空间。面对着有限的生源,民办学校的招生大战也就在所难免。
这场“大战”的爆发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民办大学发展到这个阶段,一批有市场意识的学校浮出水面。而资本的进入、新生代民办大学的出现,必然要求最快最大限度地抢占市场、争夺生源,这也带动和迫使其他民办大学加入竞争的行列,无疑加剧了招生大战的激烈程度。
无序的竞争
到目前为止,这种招生方式的规范还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一位民办大学的副院长承认,当前的招生大战是“无序的、不规范的”。
记者在北京火车站前的咨询点曾看到这样一幕:一位招生人员向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学校在东方大学城,家长问东方大学城在什么地方,招生人员说在廊坊,家长有点诧异,说那儿是河北省,离北京太远了,招生人员非常肯定地说:不远,廊坊紧挨着北京,开车的话半个小时就到这儿了。
其实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即使自己开车,从廓坊到北京站也不可能半个小时就到,何况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坐公共汽车或火车。
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在“揭谎月”的活动中揭露了4则虚假广告,其中就有北京前进大学(民办)在招生简章中,发布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
日前暴露出来的陕西安康经贸管理学院作假一事更让人震惊。该学院在宣传材料上居然伪造了《安康日报》头版和人民日报社文件。在假的《安康日报》头版版面上,头条是题为《耿耿丹心育栋梁潇潇春雨润桃李--安康经贸管理专修学院巡礼》的一篇配图消息,报眼位置是篇题为《安康经贸学院以特色求发展》的消息,另外还有篇介绍学院成功经验的署名文章。宣传材料还伪造了一份“人民日报社人才交流理事会”红头文件,该文件称理事会将为学院学生提供存档、就业、出国等方面的服务。
北京一位记者调查后发现,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都是兼职的,许多教师都同时在几所民办高校任教,于是出现了一些学校授意教师到其他学校拉学生的情况。学校公开承诺,不仅给拉来学生多的教师回扣,还可以低职高聘,也就是说,如果一位讲师在招生工作中表现突出,下学期便可以享受到副教授的任职待遇。
据一位教师讲,他所在的学校就有一位教师向校领导保证,下学期开学,他可以从另一所民办学校带来上百名学生,其混乱状况可见一斑。还有一些兼职较多的教师,准备从甲校把学生拉到乙校,从乙校把学生拉到丙校,再从丙校把学生拉到甲校,从中赚取回扣。
有的民办高校还派出“招生间谍”,到其他学校探听招生情况和招生经验甚至实施“破坏”。
一所学校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防特反奸特别小组”,他们介绍,去年招生期间,他们共查出外校来的探子100多拨。有的不惜交四五千块钱学费,然后混到学生宿舍里做“策反“工作。对新生说这个学校不好,应该换所学校。还有的甚至说这里风水不好,让人口干舌燥,要赶快避开。这是典型的“恶性竞争”。
竞争出强者?
目前招生大战中的无序性是规范缺失的结果,在这方面主管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一年一年地上演,不希望看到一个又一个学生被误导、耽搁。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少问题的出现其实有更复杂的原因,往往与民办大学地位和困境相关。比如很多学校在招生简章中都把校名中的“研修”、“专修”等词去掉,这当然不符合规范,但这跟长期以来政策歧视、观念歧视在民办学校心中造成的阴影有关。
一位教育学者指出,民办大学招生大战中的问题虽然较多,但不能因此而将其全盘否定。事实上,当我们看到一些学生考上了公办大学却弃之不读,跑到民办学校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时,当我们看到哈佛大学、早稻田大学的崛起及其对国家的贡献时,就应该明白民办教育对于我们的意义。
其实透过激烈的招生大战,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让人振奋的变化。比如竞争促进质量的提高,一些学校开学时派专车把外地的学生接到北京,使学生免受旅途之苦。还有在北京的民办大学中,吉利大学的硬件占有明显的优势,成为吸引生源的一大砝码后,另外一所学校说:我在两年之内要超过吉利。他们坦言,如果没有这个对手,也许就不会有如此大的想法。
意义最为深远的是另一种变化,即在这两年的招生大战中,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越好的学校招的学生越多,越差的学校越招不到学生。这样的后果就是优胜劣汰,就很可能通过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锤炼诞生出“中国的哈佛”。
这可能是这场大战最有价值的地方。(邓科 方三文 李晶)
相关报道:死,或者生--北京有三分之一民办高校过不了冬?
生活在边缘--民办高校学生的大学生活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