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迁徙回归:移植一棵草长成一片草坪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 10:0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移植一棵草长成一片草坪

  讲述人:王立东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80年代末90年代初留学生。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

  1987年,王立东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留学,从事食管癌细胞增生动力学研究。一年后回国,1991~1994年,再度赴美,在新泽西Rutgers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留学机会的首次取得来自一位来华作学术交流的美国教授。在那次同行学术交流中,王立东在食管癌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这位美国教授的兴趣,遂邀请他赴美留学,进行合作研究。对方提供科研经费、实验室,研究成果双方共享。

  当时国内的科研经费匮乏,技术、设备都比较落后,赴美进行合作研究,自然是一个好机会。经过漫长的护照申请、签证办理,一年后,才得以成行。“当时这样的情况还很少,手续也非常麻烦。”

  “这其实是双赢的一种合作。我们得到经费,利用对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方得到我们的研究成果。”

  访问学者的生活也很艰苦,对方提供的主要是研究经费,生活上的经费维持基本生存都困难,必须另想办法,通常是做一些助理研究的工作挣点补贴。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与国际同行的这种合作研究方式还是比较少的,而且在合作中,中方人员往往处于附属、弱势地位。随着国力的提高、国家的开放,国内的科研水平大大提高,合作研究中的双方关系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主次变为对等,进而我们渐渐有了自己突出的特色研究项目,有了更强的主动性。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引来了更多国际同行的关注,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领域,我们已经完全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跟20年前相比,国际交流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点王立东有深切的体会。第一次出国办护照、签证,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而现在,“快的话一个星期就办好了”。每年要参加许多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的王立东,去美国已经将近30次,出国已经是平常事,跟2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回国后,王立东将国外的工作移植回来,创办了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现任郑州大学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还要带领一个团队,培养研究生,将自己的所学向后辈传递。对他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国务院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留学归国人员成就奖”等一系列荣誉。并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在积极参政、议政的同时,利用自己在政界的影响力,帮助做科研工作的青年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

  回顾那段留学访问的经历,王立东表示,留学的经历对自己的提高是个质的变化,让自己有了国际化视野,认识了相关领域、专家,对于开拓研究思路、个人成长、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等都是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影响还不止在学术研究领域,对于个人也是一种全方位的提高,回来之后,“你可以影响到好多人,就像种草一样,移植了一棵草,会长成一片草坪”。

  记者手记

  王立东是那种朴素的学者,电话里听来和蔼客气、温和谦逊。面对面地采访时,才感觉到他言谈间的清爽干脆和思路的敏捷清晰,这来自智慧和知识的积累。采访时,王立东刚从实验室出来,采访中仍在不时处理事务,记者不忍占用他过多的时间,半个小时就结束了采访。这自然也得益于他的高效--准确地理解采访问题并完整到位地表达。

  王立东是研究型留学,这种形式通常发生在层次较高的群体中,硕士、博士、访问学者,留学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更偏重于工作。在中国与国际交流日益广泛深入的今天,这是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必经之路。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