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中外贸易中的桥梁
讲述人:曹杜娟上世纪70年代出生,本世纪初留学生。现任德国HUGOBOSS公司员工,负责中国市场业务。
毕业于郑州纺织工学院的曹杜娟在郑州一家公司工作七八年后,于2001年赴德留学,进入罗伊特林根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继续自己的专业学习。
德国在海外留学目的地中属于小语种国家。在相同门槛的条件下,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赴英语国家留学,毫无疑问,有中学、大学学习英语的基础,语言关相对好过得多。杜娟选择德国,主要是被当时德国大学不收学费这一点吸引。在欧洲许多国家,高福利制度延伸到大学,本国大学生不需交学费即可就读,德国每所大学都有5%的留学生免费就读名额,与本国学生享受一样待遇。
德国的施罗德总理一向与中国交好,1999年访华时曾表示,中国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鼓励中国学生赴德留学。施罗德认为,吸引大批人才留学,若干年后,他们今后就会在中德贸易中发挥作用,对于促进双方交流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德国留学门槛大幅降低,高额的保证金降到普通人完全可以承担的水平,中国赴德留学生随之明显增加,曹杜娟就是其中之一。
在国内已经拿到德语中级证书的曹杜娟,正式进入罗伊特林根大学之前上了一个学期的语言班,通过德福考试(针对外国留学者的德语语言考试--编者注),便进入大学。由于在国内上过大学,校方免去了她一部分专业课程,但课业仍然很重。与国内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不同,德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课余要利用大量时间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业、论文,“感觉真正能学到东西”。
每月400到500欧元的生活花费,全靠课余打工挣得,假期、周末都要打工。周末在餐馆跑堂打短工,假期则选择了HUGOBOSS旗下的工厂,一方面是打工,一方面也是专业的学习实践,为今后的就业打基础,她的毕业论文也是在那家工厂做的。在德国,不仅是留学生,本国大学生打工也非常普遍。
2006年,从学校顺利毕业后,由于打工实习期间的出色表现,曹杜娟被HUGOBOSS录用,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工作已近3年的曹杜娟,目前在公司负责中国市场的业务,在德国、中国之间来回奔波。目前公司这块业务,中国采购量占到国际市场总量的1/10。曹杜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实现了施罗德总理当年的期待--成为中德贸易中的桥梁。对于记者这样的评语,她很是谦虚,“我只是公司一名合格的员工”。
记者手记
进入21世纪,走出国门已经不再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精英梦,越来越趋于平民化,成为继续教育的一个大众选择。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自费留学的不断成熟和规范,留学大军直线上升。中国留学生选择留学的国度从美国、英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扩展到100多个国家,专业也从最初的科技领域拓展转移到更广泛的经济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诸多专业,更加细化、多元化,越来越具个人色彩。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后融入当地的就业群体,进入当地公司,成为公司普通一员,一切都顺理成章、归于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