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女孩在美国高中校园的恋爱心路

2014年11月16日09:49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外滩教育讯    说到留美高中生的生活,很多家长[微博]、尤其是女生父母,都会担心孩子的早恋问题。国内的大家对美国人恋爱方式的了解普遍来源于美剧,例如绯闻少女,剧情里高中生之间恋爱关系的混乱和复杂程度与国内“小清新”的爱情观有着天壤之别。即使是我,在美国高中的前两年,看到身边的美国同学自由恋爱,没认识几天就交往,没交往几天就分手,只有少数情侣感情很深、相处很久,对美式爱情观的了解自然也只停留在这个层面。

  2012年的夏天,一个美高留学[微博]生聚会让我第一次对留美高中生独特的爱情观进行了深度思考。每个假期,上海地区的美高党都会举办大大小小聚会来扩张社交圈。当时我还是sophomore(高二,美国高中包括高一至高四)升junior(高三),6月间我组织了一个五十人的聚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游戏时同学一句无意的话:

  “现在还单身的同学请举手!”

  顿时,厅堂内刷刷刷地举起了一排排手。我东张西望地想要在这五十人里找出个例外,却以失败告终。我们面面相觑、相视而笑——一屋留学生,一群单身狗。

  这个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在美国高校这个鼓励学生恋爱的环境,中国学生却找不到交往的对象。然而,随着近几年留学生数量的翻倍增长,身边谈恋爱的同学也慢慢多了起来。从恋爱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怎样做好自己、爱惜和关心他人,更深刻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我高中时期唯一一段感情是和一位白人男生。他是一个科学天才,junior(高三)的时候已完成了校内所有课程,并同时选了三门最高难度的科学课,最后提前被MIT半奖录取。

  和许多天才一样,他有点小奇怪:日常琐事记不得,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他却精神出窍、神游在自己脑中的科学世界,而我们也常常因为爱情观的冲突而争吵。

  “你频繁地要求肢体接触让我压力很大,我喜欢见面时可以平平淡淡地聊天”,我常这样告诉他,“你饥渴的表现让我感到屈辱,好像你是为了性才和我在一起。”

  毫不夸张地说,对身体接触尺度的不同态度,是阻碍中国留美学生恋爱的普遍难题,即使他无数次声明他的性需求更证明了对我的爱,我依然认为这跨越了我的道德底线,“中国人对性很慎重,不能随便地跟着本能走。” 我告诉他我希望他能接受我的文化背景,希望他能够抑制自己的欲望,和我一样为对方做出让步和牺牲。“如果不抑制,那人岂不是和动物一样?”

  “这不是你的底线,是cultural biases(文化本身带有的偏见)”,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各种伟大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听到我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被全盘否定,我很生气,在我看来他否定了我的人权和自由。于是,一年中我们分分合合,最后分开时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大吵一架。他反复强调纯情和性不冲突,我便要求他证明他对我的纯情,他却说:“我愿意为你吃鱼。”

  呵呵,吃鱼?我笑开了。鱼是他最讨厌的东西,想起就犯恶心,但是难道我只值一条鱼?他的回答让我感到滑稽,第一次,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我们之间文化的鸿沟,不是大人口中那些美国人爱社交、感情随便、自我意识强等等的泛泛之谈,而是我们在最根本的层面水火不容。在这瞬间我都明白了,也明白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爱情观、价值观,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也放弃了把美国青春期男生作为发展对象的考虑。

  所以,很多家长虽担心早恋问题——男孩会不会“学坏”、女孩会不会“吃亏”,却忽略了和国内学生相比,中西爱情观的根本差异反让留学生早恋难上加难。我自己觉得这背后有三大原因:

  一、选择范围小。因为文化鸿沟,很多人交往只选择亚洲人,这就意味着整个学校只有十几二十人符合选择标准。

  二、时间不允许。在很多竞争压力很大的学校,为了参与社交、体育、艺术、社团等等的活动,学生每天平均睡眠仅有5-7小时,所以即使空虚难耐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一段感情。

  三、异地不靠谱。暑假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恋爱的黄金期,美国各地留学生都回国了,通过聚会我们可以认识很多人,再加上学业轻了时间也宽裕了。但假期一结束回到各自相隔甚远的学校,刚萌芽的感情就被异地的种种困难击垮了。

  记得一次朋友开玩笑地跟我说:“我们想早恋都来不及了,青春都被狗吃了”。当时正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这是一部歌颂青春、描写懵懂爱情的电影,但在我们眼中,这种纯美、青涩的初恋早成了不可能。

  在我十四岁的时候,学校就通过课程告诉了我们爱情应有的模样、教导我们应该怎样经营一段健康的感情、有健康的性生活、怎样保护自己和在一段感情中保留自身的观念和价值。这些条条框框让我们在面对感情、或即将到来的感情时多了份理智、少了份义无反顾。

  我也不例外,在恋爱中,我会用那些所学指引自己保留立场,不跟随冲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分手之后,虽然嘴上不承认,但我一直把前男友的话藏在心里。

  想到前男友在和我发生争论时的引经据典,我开始想弄清,我和他之前分歧的源头究竟在哪里。这两年,我一改昔日理科女的形象,在人文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渐渐地,文学课上我成了最活跃的发言者,书柜里每本书都被我记载得看不清页边空白。也是在这些人文积淀后,我才有些理解了前男友的美式思维和我的“cultural biases”。

  鱼,是他最大的恐惧、就好比我对他的性需求的恐惧。我之前抱怨他不愿为我让步、牺牲,而我已为他放宽我的道德准则时,其实完全误解了他。他不是不愿意奉献自己,而是觉得:

  一、性和爱不冲突;

  二、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我牺牲在出发点不正确时就是没必要的。

  类似的理解偏差存在于中美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很多观念,在中国学生是已经固定的文化语境,是老生常谈,却往往忽略了老生常谈背后蕴藏的道理并不简单。说一个和恋爱无关但深究起来颇为触动我的例子,中国人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证明了我们对付出和努力的重视。相反地,美国人更注重目的和结果,在他们的眼里,这句话应该是“没有功劳,再有苦劳也是徒劳”。

  我们是一个勤奋的民族,但勤奋只是达到目的的途径之一,虽然当我们把这个准则套入学习工作时,大部分时间都能达到我们的预期,但人际关系比学习工作要复杂的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勤奋刻苦虽是我们代代传承品质,但其实只是一个construct(人对非自然存在的东西的定义、虚构出来的概念),当我们将其作为道德底线时,我们必然会做出一些以偏概全的假设:在对方触及我们这些底线时,我们必然会伤心、愤怒、觉得遭到人身攻击,而这些强烈的情感阻碍了我们更理智地审视问题。

  当局者迷,当时的我没能成为自己的旁观者,所以无法理解前男友、也看不到自己的cultural biases。现在的我满怀感激,也不再否认美国男生,无论是美式还是中式的爱情观我都能接受和驾驭。

  文化差异——说小也小、说复杂也异常复杂——是留学生一直面临和尝试克服的课题,也是国内朋友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更加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关键。对于美高留学生而言,要逾越的并不只是与美式思维间的鸿沟、还有与中式传统的鸿沟。双方面的影响让我们的爱情观、价值观自成一派:无论是细水长流的、还是闪电般的恋情,我们都可以欣赏;爱情观相同也好、相异也好,只要能互相倾听、尊重,在一段成熟的感情里留守自己,那都能有美好的结局。(作者:鞠劭雯)

文章关键词: 美国校园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