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第四章 应试答题技巧及评分标准
一、六大题型解题指导
(一)听力
按基本技巧而言,听力训练有3类:listening for detail(细节辨识),listening for main ideas(中心思想辨识),listening between the line(引申及联想)。从能力的层次来讲,也有3个档次:Identification(辨识能力),Retention(记忆能力),Deduction(推导能力)。
高考听力题,不管形式如何,都是在检查考生的技巧和技能。因此在学习中,不必一开始就从模拟试卷着手,而应当参与听力基本训练并从中总结规律。
听力训练须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1.泛听和精听相结合
在听力训练中,既要能准确无误地听出某些重要的数据、年代、人名、地名及事实,又要兼顾把握大意。
2.听中速记
听力要养成抢记内容的能力,如人名、地名、时间、数字。速记一般可用key words形式。
3.听前认真准备并快读问题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4.注意重复的词语。这些词通常会给你一些线索,还会帮你回忆起你在题目中听过的人名和事物等名称。
5.注意各个选项中的主要区别。这些不同之处将会帮你确定这道题中哪些是你要听的关键,即关键词。
6.克服犹豫不决的毛病,对自己有把握的试题应快速作答,对无把握的也要在所听信息的基础上排除错误选项,进行优化处理。不会作答的,立即暂时搁置,准备听新的题目。
7.目前高考听力测试中短文理解大部分是记叙文或讲话稿,所以听录音时重在听懂每句话的意思和内涵,注意捕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 long,how soon,how much)、数字(how many,how much)、选择(which)等,以便检查答案。
8.注意听短文的首句和首段。文章的首句和首段,往往是对短文内容的概括,如讲话目的、主要内容、作者、论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由等。
9.不管听什么材料,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上,千万不能只停留在个别单词或单句上,听不清时马上放弃,不要强迫自己听清每一个词,而要把重点放在听关键词即实词上,一边听一边把要点及回答问题的关键词记下来。
10.保持良好的心态。千万不要因为某些地方听不懂而心烦意乱,纠缠不休,一定要平静地听下去。否则会导致既丢“芝麻”,又丢“西瓜”的被动局面。
(二)单项填空
单项填空按其类别分有以下四大类,即:语法题、习语及惯用法搭配题、词语辨析题和情景交际题。
一般来说,在做单项填空时要注意读懂题干的意思,弄清命题者要考查我们哪些方面的知识,切忌不认真读题干就盲目地拿起来选;其次要注意做题方法,要特别注意空格前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及要填的空在题干中的作用,然后认真分析,对比所供四个选项的区别与联系,逐一比较排斥;最后,注意做完后要认真复查核对,将所选的一项放到题干中再去检验,看意思、语法和习惯搭配上是否有疏忽,发现错误及时更正。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1.意群分析法
所谓意群,就是句子中根据句法结构和逻辑关系必须停顿的若干部分。意群划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句子的理解,进而影响答题。划分意群时首先要保证语法和句子结构的正确、规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意思是否完整通顺。如:
Whom was it up to ________the matter?
A. decide B. to decide C. deciding D. decided
答案B。这里有“it is up to sb. to do sth.”这样一个句型,本句的意群应该这样来划分Whom/was it up to/to decide the matter?如果不能正确划分意群,则很可能会想当然地误选为A。
2.排同法
由于单项填空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因此,如有两项在意义上和用法上作用相同,则可以肯定这两个选项都不能作为正确答案,这样也就缩小了选择范围。如:
What he did suggested that he ________little education.
A. receive B. received
C. should receive D. receives
题干中的suggest若作“建议”讲,则A、C两个选项均为正确答案,所以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实际上这里的suggest只能作“暗示”解释,答案应该是B。
3.排除法
在通读全题,弄清题意,分析空格,确定考查知识的前提下,采用此法对选项逐个分析推断,最后得出最佳答案。如:
—Would you like some tea?
—________.
A. Of course not B. No, thanks
C. It doesn't matter D. Never mind
上句是客气地征询对方是否需要喝茶,回答不能太生硬,故A可排除,选项C、D都是回答道歉用语,也可排除,因此答案只能是B。
4.还原法
在解答疑问句、倒装句和复合句、强调句型等时,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些句子常常是某些结构被移至其他位置,给理解造成困难,因此只要将原来的结构还原便一目了然。
(三)完形填空
作答完形填空题,除了使用比较、推理、判断、逻辑等方法或手段以外,还可借助事实先决、事实后决、同比排除、反比否定等方法。
1.事实先决
所谓“事实先决”是指在选项中同时出现符合文章或接近事实的情形,考生面对此类情形可用“事实先决”的方法解题,即按逻辑顺序对事实加以梳理和排序,找出第一事实或首要事实,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例如: And there on a wellmade bed sat Amy, my new ______, dressed neatly.
A. roommate B. classmate C. neighbor D. companion
题解:选A. roommate指“同住宿舍一室的人”。作者并非在教室等处首次遇到Amy,故排除掉选项B. classmate;也并非在宿舍楼道等处首次遇到Amy,故排除掉选项C. neighbor,至于选项D. companion,在逻辑顺序上,应先有 classmate,后有companion。
2.事实后决
所谓“事实后决”是指在选项中出现悬而难决的情形,答案选项有可能是不曾知晓的表达,考生面对类似情形可用“事实后决”的方法解题,即过滤掉明显不合文意的选项,最后决定答案项。“事实后决”与过去常说到的解题方法“排除法”接近。
Angela had to________out whether the students would like to do that.
A. call B. find C. carry D. point
【答案】B
题解:call out“出动”,carry out“执行”,point out“指出”,都与句意不符,find out “打听,弄清楚”,“Angela必须要弄清楚学生们是否喜欢这样做”符合句意。
3.反比否定
所谓“反比否定”是指从选项相反意思的假设入手去印证该选项正确与否。与使用“事实后决”的方法一样,“反比否定”常用在对选项较难作出判断,或对选项较难作出印证的情形中。
She had never thought she was good enough at anything to ________much attention.
A. avoid B. focus C. pay D. attract
【答案】D
根据上句She had never thought she was good enough at anything...可知该句意思应该是“她知道自己不善于吸引别人的注意”,avoid“避免”,是指避免别人的注意,与本来含义相悖,focus“集中”也不符合句意,pay更是直接与attention构成短语表示“注意”,结构不完整,因此唯有attract在这可表示“引起他人关注”才符合本意。
4.同比排除
所谓“同比排除”是指选项设置有可能存在相同性与答案则只能具有唯一性这一矛盾入手,排除意同或类别同的选项。此一命题现象在完形填空中多有出现。
Being alone in outer space can be frightening. That is one reason why astronauts on solo(单独的)space flight were given plenty of work to keep them ________.
A.tired B.asleep C.conscious D.busy
【答案】D
上句说一个人在太空中是可怕的,因此为了不让他们感到孤独就得让他们始终忙着做事。tired和asleep都属于一方面的事,人疲倦了自然会瞌睡,二者皆可排除,conscious“神志清醒的,有意识的”有严重的干扰,但似乎这有不让人昏迷的歧义,busy含义还是最符合要求。
(四)阅读理解
对大多数文章可先浏览文章了解大致意思然后再认真看问题设计,最后细读文章寻找信息。具体要注意这几个主要方面:
1.抓住文章首句
文章中的头一句话往往是短文中关键的语句,即文章的主题句,是探察全文内容的窗口。了解首句含义,就可以顺着提供的主要线索去捕捉文章的关键词语,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2.细察段首段尾
每段首句和尾句,一般是表达文章中的主题和段落中心思想的,各段的段落大意往往概括在一个主题句中,其他句子只是对主题句的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申。因此,开始阅读时,视域内首先要搜索目标,即段落中的主题句。英语短文的主题句一般都在段落末尾或开头。
3.进行合理推断
对文章有了详细、全面了解之后,就要按照文章要求,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作出推理判断。阅读理解涉及词汇、语法、句型、段落结构、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因素。答题时要领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相邻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理解全文。表示逻辑关系的标志词是连接词、副词、代词、介词、关系词、插入语,通读时应特别注意。如:if, because, though, as, which, it, and, but, however, therefore, so, for, example, I'm afraid, so that, so...that等词语。它们在上下文中具有条件、原因、让步,指代、递进、对比、列举、结果、目的、承上启下等作用,分布在文章中的各个位置,起着指示路灯的作用,正确理解并掌握这些词汇的作用,对阅读理解短文是大有好处的。
(五)短文改错
1.先将文章通读一遍,弄清文章大意。
2.判断对错不但要从本行、本句考虑,还要顾及全文。
3.多词处别忘了抄完词后画斜线。
4.缺词、错词别忘了在原文中做记号。
5.十个题中以错词为主,多词少词仅两三个,没错的一般仅一个。
6.留心逻辑推理的错误,尤其是动词方向、人称代词、肯定否定等。
7.如感觉一行有两处错,应改正较有把握处。
8.每行无论多词、缺词或错词,做题时只能动一个词。
(六)书面表达
1.用好原句,不另辟蹊径
高考书面表达题中往往会给出开篇句或结尾句,我们只需用好这些已给信息即可。因为这些句子既给我们提供了信息,又从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我们写作的文体。
2.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驾驭材料的能力,也可以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写好开头,除了提纲挈领,准确达意,符合交际习惯外,还应注意做到开门见山。
3.恰到好处,不狗尾续貂
和开头一样,好的尾句也可以反映出作者总揽全文的能力,同时,它也应该是控制字数,画龙点睛之笔。好的尾句应该照应前文,总结全篇,干净利落,使全文结构紧凑。
4.力避低级错误
新标准中将“错误”的容忍范围界定在“尝试或尽力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较高级词汇所致”,可以说是较好地鼓励了考生尽力发挥自己的语言潜能。但是我们应尽可能地避免在写作时犯一些“低级”错误。
5.提高表述层次
新的评分标准中特别强调了“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较高级词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平铺直叙,应该是在保证全面,力争准确的同时,提高表述的层次,写出丰富多彩的句子来,以表现自己“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具体说来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句型多样化,使短文看起来生动;
合理使用长短句,使文章错落有致;
用好并列复合句,使文章流畅连贯;
点缀特殊形式句,使文章清新悦目。
(2)适当使用惯用法,使句子富有表现力。
(3)用好各种替代词,避免罗嗦和重复。
(4)借助非谓语动词,丰富形式与效果。
二、书面表达各档次的划分及给分范围
各档次的给分范围和要求
第五档 |
完全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
第四档 |
完全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
第三档 |
基本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
第二档 |
未恰当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 |
第一档 |
未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 |
0分 |
未能传达给读者任何信息:内容太少,无法评判;写的内容均与所要求内容无关或所写内容无法看清。 |
三、试卷题目数、计分和时间安排
含听力试卷:
内容 |
节 |
题量 |
计分 |
时间(分钟) |
第一部分: |
||||
听力 |
||||
第二部分: |
||||
英语知识运用 |
||||
第三部分: |
||||
阅读理解 |
||||
第四部分: |
||||
写作 |
||||
总计 |
||||
一 |
||||
二 |
||||
一 |
||||
二 |
||||
一 |
||||
二 |
||||
5 |
||||
15 |
||||
15 |
||||
20 |
||||
20 |
||||
10 |
||||
1 |
||||
85+1 |
||||
30 |
||||
45 |
||||
40 |
||||
35 |
||||
150 |
||||
20 |
||||
20 |
||||
35 |
||||
40 |
||||
120 |
不含听力试卷:
内容 |
节 |
题量 |
计分 |
时间(分钟) |
第一部分: |
||||
英语知识运用 |
||||
第二部分: |
||||
阅读理解 |
||||
第三部分: |
||||
写作 |
||||
总计 |
||||
一 |
||||
二 |
||||
三 |
||||
一 |
||||
二 |
||||
一 |
||||
二 |
||||
三 |
||||
5 |
||||
15 |
||||
20 |
||||
20 |
||||
5 |
||||
10 |
||||
10 |
||||
1 |
||||
85+1 |
||||
5 |
||||
15 |
||||
30 |
||||
40 |
||||
5 |
||||
10 |
||||
15 |
||||
30 |
||||
150 |
||||
30 |
||||
45 |
||||
45 |
||||
120 |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