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考试范围:生命活动的调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 03:03   新浪考试

  6.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其他植物激素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

  【试题举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菜豆的幼根处作上标记如右图。置于适宜条件下,几天后,能正确表示该根生长情况的是

考试范围:生命活动的调节

  【答案】B

  【解析】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背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根的生长,根表现出向地性,排除A和D。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伸长区细胞伸长,向下新产生的部分应该没有标记物质。易错点在找不到产生B和C两种结果的原因。备考提示:掌握根尖的结构(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的特点以及与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的关系。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主要与细胞分裂素有关,伸长区细胞伸长主要与生长素有关。

  激素分泌的调节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兴奋的传导

  【试题举例】

  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内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是对细胞结构知识和细胞内主要生理活动过程的综合分析,同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细胞内分泌蛋白首先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再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初步加工,通过具膜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包装,最后通过分泌小泡运输到细胞膜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细胞外。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合成分泌蛋白的原料(氨基酸)后,它所先后经过的细胞结构就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高尔基体→分泌小泡→细胞膜→细胞外。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激素调节与行为

  神经调节与行为

  【试题举例】

  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A.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C.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

  D.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运动员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能加速冲刺,应该是通过调节,促进有氧呼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为神经调节,所以应选A。

  (3)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试题举例】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答案】A

  【解析】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的调节等内容。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淋巴细胞既存在于淋巴中,也存在于血浆中。人体血浆的pH稳态是依靠各缓冲对来维持的。

  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4)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说明: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不作要求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试题举例】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K+的含量能够维持相对稳定。

考试范围:生命活动的调节

  (1)尝试构建人体内K+离子的动态平衡模型(①在图形框中用箭头表示②不考虑血细胞、血管壁细胞等特殊细胞)。

  (2)消化道中K+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 。

  (3)K+主要经肾脏随尿液排出,其排出特点是 。所以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注意适当补充钾盐。

  【答案】(1)

考试范围:生命活动的调节

  (2)主动运输

  (3)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或不吃也排)

  【解析】(1)根据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可在图中填上相应箭头,构建出人体内K+离子的动态平衡模型。(2)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3)K+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5)血糖的调节

  血糖平衡及其意义

  血糖平衡的调节

  糖尿病及其防治

考试范围:生命活动的调节

  【试题举例】

  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 g葡萄糖后,在180 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 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答案】B

  【解析】考查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和获取信息推理判断能力。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含量,而曲线a表示血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故排除A;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应为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供能,故排除C;血糖的正常范围为80~120 mg/dL,故c表示正常人的血糖含量,d应为低血糖患者,故排除D;4条曲线在前30 min内血糖升高是由于肠道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液,故B正确。

  (6)体温的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

  体温的调节

  (7)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说明:包括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抗原和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试题举例】(2007年高考全国Ⅰ卷)

  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解析】考查两种免疫的联系。病菌一旦侵入细胞内,体液免疫暂时不起作用,只能先进行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使其裂解,然后由体液中抗体消灭之;外毒素不是抗体,抗毒素才是。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说明: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说明:免疫学的应用不作要求

  【导读】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体温的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知识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7.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1)微生物的类群

  【试题举例】

  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

  ①噬菌体 ②颤藻 ③酵母菌 ④水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颤藻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菌。水绵属于植物。易错点是误认为颤藻属于藻类,是一种植物,属于真核生物。注意典型例子与特殊例子(带菌字而不属于细菌,而是属于真菌的,如酵母菌、霉菌,各种食用菌)结合记忆。蓝藻不是一种,而是一类,属于原核生物。

  细菌

  说明:放线菌不作要求

  病毒

  (2)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试题举例】

  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各不相同。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

  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

  【答案】B

  【解析】考查微生物的营养。由于该微生物是以二氧化碳为唯一碳源的自养生物,故其能源来自于光能或分解无机物释放出的化学能。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培养基的种类

  (3)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

  (4)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试题举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细菌的连续培养过程中,要以一定速度不断添加新的培养基,同时以同样速度放出老的培养基。右图表示培养基的稀释率(培养基的更新速率)与培养容器中营养物质浓度、细菌代时(细菌数目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细菌密度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稀释率很低的情况下,稀释率的增加会导致细菌密度增加

  B.稀释率从a到b的变化过程中,细菌生长速率不断提高

  C.稀释率超过b点后,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导致细菌死亡率增大,细菌密度降低

  D.为持续高效地获得发酵产品,应将稀释率控制在b点附近

  【答案】C

  【解析】从图象上看,随稀释率的增加,营养物质的浓度提高,细菌代时缩短,数目减少,这是由于培养基更替太快,带走了大量的细菌,这样,营养充足,细菌繁殖快,代时缩短,并不是死亡率增大所致,所以C是错误的。

  (5)发酵工程简介

  说明:酶工程简介不作要求

  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

  说明:以谷氨酸的发酵生产为例

  【试题举例】

  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状杆菌。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累积

  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

  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

  D.发酵液pH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答案】C

  【解析】考查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溶氧充足时,利于好氧菌生长繁殖,不利于代谢产物积累;碳源和氮源比例为4∶1时利于该菌生长繁殖,3∶1时利于代谢产物积累;谷氨酸的排出可降低对谷氨酸脱氢酶的抑制,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6.5~7.5(中性)。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发酵工程的应用

  【导读】对病毒的增殖、发酵工程的应用要多加重视。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