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一、抓主干知识,突出时政热点,是高考制胜的基础
1。梳理知识 建构体系
以经济学为例,该学科的逻辑起点在于资源稀缺与需求多样的矛盾,经济学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对于经济常识部分可以按照以下线索进行梳理:
线索一:市场体制 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其中,市场调节起着基础作用——价格、供求和竞争是市场调节的基本因素——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单纯市场调节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有形的手”宏观调控——财政和金融是最主要的经济手段——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转载请注明出处:天星教育试题调研《考前抢分必备》
线索二: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就业、分配等民生问题,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线索三:市场主体 企业和居民是最一般的市场主体。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根本所在——国有企业“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自主创新与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
居民在市场经济中扮演者不同角色——企业经营者(素质、地位、作用、企业信誉形象)——劳动者(权利、义务、劳动合同、社会保障)——投资者(国债、股票、储蓄、保险、外汇)——消费者(消费者权益、家庭消费)——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线索四:市场客体 商品和服务是市场交易的客体。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质量、价格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市场交易原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线索五:市场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重要支柱。统筹国内与国际市场是完善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国内市场——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优化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遵循市场交易原则——规范市场秩序——正当竞争
当代世界市场的发展及其特点——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对外贸易(内容、方式、作用、原则)——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加强交流与合作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形成扎实的知识基础才可以使你“以不变应万变”,而要梳理、调动和运用知识,建立清晰、条理的结构线索是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按着上述从知识到热点、由理论而现实的整体思路加以整理,更有利于我们明确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2。联系热点 把握方向
以热点材料为背景是高考政治命题的突出特点。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看,更加注重长效热点的考查;在考查方式上,把直接考查与隐性考查相结合;在情景材料的选取上,多呈现为以小见大,微观切入;此外,在社会热点的选择上,相对淡化了那些时政色彩明显的内容,更多选择容易与地理、历史学科结合的热点问题,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探讨人类生存价值等“中性”问题,或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具有更多人文价值的试题材料,这些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占据了较大的分值比例。
就2009年热点问题备考而言需要关注以下热点:
①重要会议 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9年三月召开的“两会”无疑是2009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复习时,理解和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内容,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②国际金融危机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调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增长,坚持扩大内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又好又快地发展,无疑是我国经济工作当前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其中,应当关注扩大内需尤其是农村消费、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热点问题。
③民生问题 关注民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持续热点。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政策“亮点”也给我们复习备考明确了方向。
除此以外,2009年高考中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还应当包括: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民主建设、“网络问责”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材料、新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伟大实践;关注两岸“三通”这一重大事件及其影响;进一步坚持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关注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睦邻邦交,促进和平发展。
二、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是高考制胜的法宝
高考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下面就这两种题型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总结如下:
(一)选择题
解答选择题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抓立意。看到试题后,认真阅读,找到它的中心思想,最好用一句话总结提取立意。第二,找关键词,明确题干的规定性。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第三,排误与分析相结合。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分析剩余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将不符者排除,总的原则是:九种情况题肢不选:(1)题肢有错者不选;(2)肢干不符者不选;(3)肢干双重者不选;(4)因果倒置者不选;(5)正误相混者不选;(6)干肢矛盾者不选;(7)间接联系者不选;(8)范围不符者不选;(9)反向选择者不正选。
(二)非选择题
1、审清设问是关键
通常情况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以设问规定答案的,看不清设问的要求,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2008年山东卷的第29题第(5)问: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下图是某市民在不同年份春节家庭消费的主要支出项目。
(5)春节消费体现了不同年代生活消费的主要特征。根据上图,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民在家庭消费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并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其中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如果不审二者的区别,就会造成误答。
2、熟练迁移教材知识是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应用和升华。无知识既无能力。如上面提到的第(5)问,如果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识记不准,不了解二者是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关系,就有可能在答卷时把二者混为一谈。2008年不少考生答卷致错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3、巧用材料中的内容是捷径
有些试题的答案,则暗藏在材料中,只要审准设问,根据设问,反过来再审读材料,就豁然开朗了。如有这样一道材料题:
我国探月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一个伟大壮举。它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财政支付能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展示了我国政治稳定、科技进步、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大长了中华儿女的志气,振了国威军威,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宇航事业发展的原因。实际上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就是答案的组成部分,只要稍加改动,就是答案。
4、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是基本方法
凡结合材料要求概括出观点的,则用归纳法,凡问该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或要求阐发意义、得出启示、分析原因的则用演绎法。如上面提到的2008年山东卷第(5)中,答前一小问“消费的主要特征”要用归纳法,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答第二小问“分析变化的原因”则用演绎法,将属于原因的都发散出来。更多精彩尽在《试题调研》第9辑《考前抢分必备》!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