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办教育看进更要看出 争状元是舍本逐末之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 11:42   解放日报

  彭德倩

  高招渐近尾声。近日一则清华北大间“争状元”的新闻令人深思。前者宣布,已有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投入门下;后者表示全国状元十得其六。数据矛盾重重,一时令人大跌眼镜。

  其实,真要说哪一方作假,只怕未必,最多也就是统计口径上的把戏。“第一名”到底是“裸分”还是“已加分”,甚至有没有把投档后的“校内加分”算上,都大有操作空间。

  站在两校的角度,如此 “争状元”似乎无可厚非。《马太福音》中有这么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从中引申出“马太效应”: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 (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换句话说,哪家占据的“状元份额”最大,对今后优秀生源的导向,乃至学校品牌的加成,都是有益无害的。

  然而,办教育看 “进”更要看“出”。孕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师,培养能在国家建设关键岗位上独当一面的优秀创新人才,这些才是大学立足扬名的根本,若一味纠缠于谁的状元多,比拼的是比谁摘中学教育的“桃子”更厉害,可不是谁种桃子的本领高。实在是一种令自己、令国人难堪的舍本逐末。

  听一听温总理在去年教师节期间的讲话吧:“……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我们的学生也是很优秀的,在各种国际比赛当中经常名列前茅,许多到国外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也很好。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字字句句,振聋发聩。

  当然,少有大师型人才,有教育体制机制的制约,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实非高校一家之“罪”。但如果连育人的最直接参与者都不懂得“争状元”不如“争大师”的道理,未来几十年,我们的教育改革如何深层次推进,我们依靠怎样的人才参与全球竞争?更遑论两所名校如今在国内享有的是最顶尖的教学研究资源,不更应在这一方面给所有高校做出表率,少些意气虚名之争,多些踏实育人之举。

  写到这里,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老歌《二十年后再相会》:“让时代检阅,让时光评说,我们是否问心无愧”。是的,要比就比哪家毕业生里真人才多,要争就争哪家成果惊天下,这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有之义,才是人民之福,社稷之幸。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一流 大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