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2006年,青岛大学新增了4个本科专业,其中边防管理专业成了当时的一大亮点。因为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并不多,在青岛也只有这一个,而且培养的方向是面向边防工作岗位,所以吸引了不少学生。然而,当今年毕业的时候,青岛大学边防管理专业的25个学生,却只有一个到边防工作。 (8月3日《城市信报》)
从各个角度分析,似乎这个新专业,都不至于成为“鸡肋”。可为何学校自主举办、学生报考时积极踊跃,却出现这么严重的专业不对口就业情况?当一个专业的学生普遍不对口就业时,就需反思专业开设的价值、专业教育以及专业学习的浪费了。然而,深入到这个专业的具体教学、课程设置,以及学校的办学价值导向时,却发现,新增专业成为“鸡肋”其实早已注定。
虽然开设这一新专业,没有资料显示是上级教育部门指令,而属于学校自主设立范畴,可在自主设立专业时,媒体的报道却显示,这极有可能是学校领导的应景之作。据报道,这个新专业的大多课程由外聘老师负责教学。而新专业在没有足够师资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自身条件本就不充分,更别提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新增专业的教育教学并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也没有处理好“通”(通识教育)与“专”(专业教育)的关系。这几乎也是所有新增专业的通病,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育教学方式也没有新的变化。因此,学生并没有通过专业学习培养专业兴趣,反而在最初的新奇感消退后,淡漠了专业兴趣。
最近,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全国各高校申报设立的140个本科新专业详细名单。这一次高校新增专业,是在教育部的统筹部署下进行的,而从教育部3月初发文要求各高校申报到4月底截止申报,前后不到2个月。若说高校自主设置的一些专业,或多或少还进行过师资、课程、培养模式、就业的考量,而在行政统一命令下“一窝蜂”新增的专业,就有可能更仓促、盲目。
7月29日发布的国家 《教育规划纲要》正式文本在“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中,增加了“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这表明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重要性。而高校新增专业沦为“鸡肋”的现实同样表明,获得办学自主权的高校,必须全面推进“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办学定位更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之类教育与学术事务摆脱行政干扰而由教授民主管理、决策,学生的受教育权也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不至于进入一个专业,却无法得到货真价实的教育。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