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高考[微博]成绩的公布,关于全国各省市高考状元的消息也陆续见诸报端。或许很多读者并不知道,在状元们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这么一幕场景细想之下“不太正常”,但却必定会上演——几乎每个状元身边都会出现一个乃至数个“临时贴身随扈”,而这些“随扈”全都来自名校招生组。
其实,这只是高校“掐尖大战”的小小一景,高招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作正在悄然发生……
提前一年就“开战”
如果你以为高考放榜后,状元们就被名校盯住了。那么,你错了!
厦门一名中学老师说,近几年来,国内顶尖名校的招生组老师似乎时刻都没闲着,因为从每年在高三上学期举行的自主招生咨询阶段开始,中学里一些平时成绩拔尖,并有机会在高考中“为学校争光”的学生就会被他们一一锁定。
而“锁定”的方法就是“长期跟踪”,这个过程自然饱含了招生组老师大量的感情、时间和精力投入,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把优秀生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将考生最终“叛变”的几率降低到最小。
高考放榜时,虽然教育部门都特意不公布状元名单,但这对招生老师的“掐尖”工作毫无影响,因为,早在成绩公布之前,他们就已对状元名单滚瓜烂熟。
某高校招生组老师透露,他们每年都能比外界提早知道高分考生的成绩,不仅如此,就连考生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等信息,他们也都了如指掌,而且,“这在招生界属于正常现象”。
预录取其实无保障
为了报考香港大学[微博],今年的厦门市理科状元张毅曾放弃了保送北大、清华[微博]的机会,照理说,他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但知道成绩后,清华招生组老师还是“坚定地”迎了上去,并时刻与他寸步不离。
从表面上看,招生老师的工作似乎挺轻松:状元忙时,他们候在一旁,空闲时,他们也只是说说笑笑,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招生老师说,表象与真相往往相差甚远,“招生可是件苦差事!”
因为在知道成绩至填报完志愿这段时间,他们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四处奔波、走访接待、电话面谈、苦口婆心、软硬兼施、“为学校荣誉”倾尽全力。
而这个过程中,那些“不能公开的秘密”不胜枚举。比如曾有老师为了稳住已签订预录取的考生,向其传达错误的招录信息,再比如某大学曾随意承诺考生,但最终在得到好生源后对成绩不是非常拔尖的学生出尔反尔等。
事实上,大多数预录取协议并没有写明万一不能录取该如何解决。这位招生老师承认,“这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生源关系高校排名
用正常的思维逻辑来看,想进好学校,不是该由考生去努力争取的吗?为何如今会本末倒置?
招生组有老师表示,首先,是高校自身的原因。
所谓“掐尖”大战,冲在最前头的一直都是北大和清华,而每年,他们“掐”走的也都是最拔尖的生源。紧随其后的,就是人大[微博]、复旦[微博]以及中科大[微博]等一批高校之间的争夺。
为何要“掐”?因为这些状元以及优秀生源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排名。要知道,目前许多形形色色的排行榜都以高校招生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此外,就是大学的行政评价。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中学的推力。“把学生往顶尖名校里推,成功了,就直接成就了中学炫耀的资本,能让学校骄傲的事,老师自然很有干劲。”而该做法的背景,是社会往往将考入名校的学生数作为评定该中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某中学老师坦言:“高考后,把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数一晒,就是学校最好的形象宣传。所以也不排除有老师‘强势介入’优分考生填报志愿的现象。”
观点
高招制度急需改革
对于高校各出奇招的“掐尖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微博]教授曾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高校想招到好的生源,但较难用自身教育资源和服务的质量去吸引优秀生源,做到公开、平等的竞争,所以只好用各种手段去‘抢生源’。”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手段”之所以能成功,很大原因在于抢生源的过程中,招生老师与学生、家长[微博]的信息是极不对称的。
厦门理工学院[微博]一位招办老师表示,这几天他们接到的咨询电话,很多都简单得只关于录取的基本常识。她坦言,招录双方对招生录取工作的理解其实存在着较大差别,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招生录取工作常识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才能让一些‘手段’有机可乘”。
在这位老师看来,尽可能地公开相关信息,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才能更好地保障考生利益。
此外,厦门某中学高三老师认为,高校争夺生源的背后,折射的其实是高招制度急需改革的现状。
而熊丙奇也建议,要增加大学的自主权,扩大考生的选择权。
导报记者 梁静/文 张向阳/图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