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国际学校 莫入减负误区

2013年09月16日10:11  新京报    
国际学校的教学方式与行为准则与公立学校有很多不同,家长和学生都应提前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国际学校的教学方式与行为准则与公立学校有很多不同,家长[微博]和学生都应提前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决定让孩子出国留学[微博],为留学所做的准备也不断提前,一些家长开始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把孩子从公办学校转入国际学校,以便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留学生活。但对家长和孩子而言,这个过程并不轻松,正如专家所说,“为了避免孩子掉入不同教育体系的缝隙中,学生和家长在决定转学前应该做好相应准备。”

  家长

  以为可以松口气,结果压力更大

  “国际学校高端洋气,学业轻松,读这种学校家长也可以松口气了。”持这种观点的家长在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时却发现,国际学校不但不会“减负”,反而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内心的压力和纠结一点也不亚于从前。

  国际课程体系本来针对的都是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对于没有父母从小营造的英文学习环境、强化的课外辅导学习,对公立教育体系下又没有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的中国学生而言,要想跟上国际课程的节奏并不容易。

  “常常有无能为力的感觉。”在采访中,不止一位家长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焦虑和苦闷。习惯了辅导、监督孩子的中国家长,在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后,面对完全陌生的国际课程,根本不知道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帮助;另一方面,在西方的教育思维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当家长试图从学校老师那里寻求指导时,外教老师常常无法理解中国家长的教育模式。

  小素的妈妈就有这样的苦恼和纠结,女儿小素在6年级时转入国际学校,虽然之前也在课外补习英语,但还是无法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女儿说听不懂老师上课的内容,我就赶紧给她请老师辅导。”小素妈妈说,在这一年里,她请了4个外教,从国际学校的老师到对国际课程有研究的华裔,再到上过国际课程的留学生,最后发现还是一路公立体系教育读下来的北外[微博]英语系研究生最有效果。

  在小素妈妈看来,国际学校的家长压力更大,“因为我们需要自己去找出路,去摸索,孩子情况各不相同,别人的经验也很难借鉴。”

  学生

  解决问题是学习生活中的“必修课”

  与家长的心理压力相比,学生的适应更多表现在语言、学习方法、为人处世等方面。北京世青国际学校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猛说,相对于那些长期就读英文课程或者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同龄人,从公办学校转来的插班生还是会感觉压力很大,全英文授课对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个很大的考验。

  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个不得不跨过去的坎儿,尤其是课堂辩论、学习小组方式。在国际学校,授课的模式和氛围与公办学校风格迥异,对写作、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很高,注重书籍的广泛阅读,老师会建议学生阅读各种书籍,积累知识。很多文科的家庭作业都是以论文的方式完成,英文写作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学会包容和理解,学会解决问题也是学习生活中的“必修课”。和公办学校不同,国际学校的学生尽管多数以亚裔同学为主,华人孩子比例很高,但也会由于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在同学间会有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要提前有个心理准备,遇到无法理解和不习惯的事情要学会包容和沟通。

  ■转学故事

  提前一年准备,再花一年磨合

  ●王女士,女儿10岁半,小学4年级时从北京市知名重点小学转入世青国际学校

  “孩子在公办小学成绩很好,一直都是三好生、中队长、班长。”在一家德国工业集团驻北京分公司管理相关业务的王女士很早就接触到了西方教育理念。王女士说,决定让孩子转到国际学校并不是因为女儿不适应公立学校,而是发现孩子过得不快乐、不喜欢上学,“小学二年级她就开始有厌学的苗头,三年级上学期表现更为明显。”

  从有转学的念头到最终付诸实施,王女士前后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去考察国际学校,和女儿聊天,一开始女儿强烈反对,说她不愿意离开同学,我们没有勉强,但有意识地带她去参加一些国际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后来她自己在学校不开心,就追问我们什么时候能转学。”

  但转学并不容易,提前一年,王女士和女儿就开始为入学笔试做准备,让王女士没有想到的是,“平时英语都拿满分,剑桥少儿英语[微博]1、2、3级满盾通过的女儿,在入学英语考试中只考了80多分。”

  在最初的适应阶段,家长和孩子都面临挑战,家长的压力甚至更大。“我们习惯了公立学校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模式。而在国际学校,一方面,因为突然的放松,孩子的自制力丧失;另一方面,老师给的很多学习任务很模糊,比如会教七大洲、四大洋,其中渗透了很多单词,但因为没有量化的单词表,孩子和我们都不知道明确的学习任务是什么。结果,3个月后,老师说女儿默写13个单词错了6个,这在以前,我会觉得她错一个都不可原谅。”

  王女士说,直到这时,她才意识到,即使到了国际学校,基本的学习和训练方面,家长还是要起到监督和陪伴的作用,但是,监督和陪伴的方式却完全不同。“老师会留一个很大的项目,比如做一个关于生物链的PPT,学生要自己去查资料、制作PPT,家长参与过多反而有反作用。而在以前,公立学校老师布置的板报往往变成家长全部代劳。”王女士说,这种磨合、摸索的过程持续了一年左右。

  这一年里,王女士还给女儿在校外报了剑桥英语培训班,加强基础的语法、单词;买了很多英文读物,跟女儿一起约定多长时间读完,并写英文笔记;也下载了不少英文读物,让女儿练听力。因为觉得女儿喜欢数学,而国际学校的数学在基础方面不如公立小学,跨度却比较多,她还买了人教版的数学教材给女儿辅导,并辅以一定的训练量。王女士担心的是,一旦孩子升入IB课程,面对不熟悉的国际课程,无力继续辅导的她又该怎么办。

  ■家长经验

  单纯的中式教育、西式教育都各有利弊。如果孩子在公立学校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会无法适应国际学校的学习,建议最好读完小学3年级后再转学。

  在国际学校,孩子的思想、性格变得很单纯,我们人为地延长了他们的童年。但我们也担心,在这个有点偏理想化环境成长出来的孩子,留学以后回到中国是不是还能适应。

  私立学校不是义务教育,不能按对待公立教育的思维来看待私立学校的规章制度,比如对校服的规定非常严格,要求孩子的鞋必须是统一的纯黑色、抄作业被直接退学、发生肢体冲突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等。

  ——王女士

  ■ 校方建议

  提高英语水平,容忍孩子“发呆”

  ●李猛,北京世青国际学校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家长需要做思想上的转变。帮同学辅导作业的日子恐怕要结束了,哪怕英文很好的家长对很多IB课程的作业也束手无策。因为很多作业是要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的项目,例如做一个产品或者拍一个视频。在公办学校每天看孩子忙碌地做卷子会很欣慰,但是进了国际学校会经常见孩子对着电脑“发呆”。很多家长理解的学习就应该是低头做卷子,“发呆”是不能容忍的。然而这种“发呆”正是因为孩子在思考,国际教育给予孩子的礼物之一就是批评性的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提高英语水平。国际学校的管理团队都是西方人,班主任也都是老外,家长会和校园开放日的频率是超过公办学校的。希望从任课老师或班主任那里获得最直接的反馈,需要用英语进行沟通,英语不好的家长只能跟中方教师侧面了解孩子的情况。

  对严格的校规校纪有准备。国际通行的学生行为规范被严格执行,一旦触碰红线被果断劝退的例子不胜枚举。

  新生家长习惯在孩子身上拼命寻找上了国际学校之后的优秀特质。然而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考试制度,国际教育更侧重人格的塑造,教育成效不会在短期内就显露得那么清晰,只有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家长才能够看到和感觉到。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