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微博]开始关注“海外夏令营”,对海外夏令营并不熟悉的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夏令营时常常一头雾水,他们无法判断夏令营的好坏?什么样的适合自己的孩子?一次夏令营花费多少合适?一次去多长时间最好?同时也有不少家长在思考,让孩子参加价格不菲的海外夏令营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此,新浪网教育频道国际学校栏目举办了“聊聊海外夏令营的那些事儿”线下沙龙,这也是“走进国际学校”新浪家长活动的第2期,与第1期相似本期邀请了3位有着丰富选择夏令营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2位参加过的小同学分享夏令营感受,一起讲述海外夏令营的那些事儿。
现身说法1
学生Jenny:从“我不能”到“我能”
(Jenny,北大附中国际部10年级学生,曾多次参加过美国传统夏令营,曾在日本、以色列和非洲小国博茨瓦纳参加学术论坛和社会实践)
如今回忆起初一参加美国夏令营的经历,Jenny一副眉飞色舞的样子,充满自信,一点也看不出她还曾经有过一段哭鼻子的伤心经历。
那个夏令营位于一个小山上,父母不能陪同,Jenny的宿舍共有17个女生伙伴,来自13个不同国家。Jenny从小英文就很好,在出发前她认为语言问题绝不会是她的障碍,起初几天,她发现其他女生都聊得很开心,而她就像没学过英语一样,完全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
这是她完全没想象到的情况。她明知自己平常是个善于沟通的女孩,在飞机上也想过很多社交手段,可在当时却什么都用不上。有一次,所有人换衣服去游泳,她没有听懂,也没有人跑来跟她解释。因为大家都把她当作有着亚洲面孔的华裔,并不认为她是外国人。走到游泳池,别人都下水了,她因为没有泳衣,一个人站在岸边看着别人游泳,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认为自己不是那种不合群的人。”Jenny开始自我打气,疯狂找人聊天,每天有集会,她就和站在身边的朋友聊,吃饭的时候跟坐在身边的朋友聊,甚至连上洗手间也抓住机会了解。她逐渐发现,美国女孩不是不愿意和她了解,只是没有主动发起邀约。和她们接触过了之后,她发现大家都很乐意分享各自的经历。渐渐地,她也总结出起初自己难以融入圈子的原因。第一,没有共同语言。当地女孩喜欢聊明星趣事,而Jenny并不熟悉当地明星,聊起中国明星,大家只知道有个“成龙”。第二是语言问题。Jenny在中国学的英语过于正式,有些太过直接,外国人和一个人说话,不会上来就问“你是哪儿人?”,所以别人对她爱理不理。
当Jenny和同宿舍女生交流多了之后,相约一起去漂流,那次她不幸掉入水中,幸好穿着救生衣,又会游泳,当她爬上岸后所有人都跑来关心她。终于,女孩们找到了共同话题:游泳。接着,从游泳到美食,再到旅行,话题越来越多,Jenny交到好几个亲密的外国朋友,还成为营地里的“明星学员”。(Jenny现场分享实录:http://edu.sina.com.cn/ischool/2014-04-22/2018416042.shtml )
家长建议1
家长赵文翔:“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赵文翔,曾就读国内和美国一流大学,并担任跨国公司高管。2个孩子先后就读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连续6年为孩子选择的夏令营经历,让她对美国夏令营有了全面的了解。)
6年前,赵文翔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英语水平和熟悉美国生活,开始带孩子参加美国夏令营。连续6年为孩子选择夏令营的经历,让她对美国夏令营有了全面了解,切身体会到夏令营对孩子在语言、文化、交友和品格培养中的作用。
她总结说,海外夏令营最大的特色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意义在于让孩子通过户外生存结交朋友,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留下美好记忆;浸泡式环境中全方位听说英语,提高整体英文沟通水平;体验美国文化,拓展视野,开发潜能。
根据赵女士的经验,不同的年龄段选择夏令营的类别和出发点会有所不同,让每个孩子循序渐进地接受挑战和机遇,和每个年龄段的状况相匹配,但无论孩子处在那个年龄段,家长在选择夏令营时主要需要考虑三个因素:营地类别、课程内容和教师来源。
目前,美国主流的夏令营为“传统营地夏令营”,通过有意设计的营地生活,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就像Jenny那样,从“我不能”到“我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
与此同时,作为营地社区成员,让孩子从小就有帮助别人的意识,成为社区的一份子。这段经历能让孩子心胸开放,接纳别人的同时,更接纳自己。
此外,美国夏令营还包括:学习爱好类(计算机、科学、天文、物理、金融、写作),艺术类(画画、舞蹈、音乐、导演、戏剧、电影制作等),体育类(篮球、网球、冰球、高尔夫、马术、冲浪等)和社区服务类,野外拓展类等。
对于中国学生青睐的学习综合类夏令营,赵女士列出以下选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才儿童中心,美国天才少年训练营,斯坦佛天才少年夏令营,以及美国私立高中和其他大学举办的夏令营等。她说学习综合类的夏令营,也是很有趣的、有高品质的课程内容,优秀的学生和强大的师资,孩子能体会美国的”圆桌“教学,动手做项目,同时穿插了丰富多彩的营地活动和周末户外活动、在有趣、互动、探索中学习,而不是枯燥的填鸭式。
赵女士指出,目前大多数中国家长认为选择名牌大学、名牌私立中学的夏令营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其实适合孩子才最重要。在选择时,需要避开中国孩子过多的夏令营,但不必避开所有中国孩子。因为有中国孩子作伴,可以减轻压力,提升更好的海外生活体验。
目前,国内有不少中介机构在做海外夏令营项目,常常是一个团中几十个中国孩子同时进入同一个海外营地,这种情况下孩子在营地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都是中国孩子,往往就失去了选择海外夏令营的初衷。
(赵文翔现场分享实录:http://edu.sina.com.cn/ischool/2014-04-22/1941416035.shtml)
现身说法2
学生张孝晨 “享受最酷最累最疯狂的生活”
(张孝晨,北京人大[微博]附小4年级学生,多次参加美国本土夏令营,6岁开始每年暑假会去美国私立学校插班学习。)
第一眼看到张孝晨,都会被他澄澈灵动的大眼睛所吸引。虽然年纪小小,当他走上讲台,已经可以和在座的大人侃侃而谈,一点也不认生。
他参加过四种类型的夏令营:一种是传统寄宿夏令营(Residential Camp),以户外运动为主,一种是日营(Day Camp),学术营(Adademic Camp)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才儿童中心CTY的在线课程。
他解释说,日营就像“托管班”,很简单;美国学术营,则被他和他的朋友视为“悲惨经历”,会有好多作业,跟上学没啥两样。
最让他感受到夏令营生活的多姿多彩,还是传统寄宿夏令营。“活动很‘疯狂’,营员能得到很多锻炼。”
他举例说,有一个活动叫“北极熊浴”,每天早上6点起床,起不来的人可以不参加,那个活动要在特别冰冷的水里进行,里面还有鱼刺,但是特别爽,会让人一整天精神抖擞,连续坚持6天的孩子会进入英雄榜。有一天发大水,张孝晨没参加,回来的朋友都说“刺激极了”。
骑山地自行车是张孝晨玩过的“最酷最累”的活动,每个人一辆车,在几乎不是路的路上骑,正好遇到暴风雨,浑身都湿透了。下雨后路面全是泥,张孝晨的白T恤变成灰豹纹。回来后,他的朋友笑他“不是骑自行车,而是自行车在骑你。”
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夏令营有一个活动居然是“欺负老师”。让一个老师坐在椅子上,学生轮流隔着一段距离往老师身上扔湿海绵,砸中老师就得分,砸中脑袋分数最高,而且老师还不能躲。
在营地生活中,大自然成为最好的课堂。老师让孩子搭建营地,构成迷你野外生存区。有一天,他们发现一条蛇,老师认为没有毒,就让孩子轮流摸,然后教孩子怎样分辨蛇是否有毒,有毒的蛇头是菱形,没有毒的是方形。解释完就把蛇放走了。
(张孝晨现场分享实录:http://edu.sina.com.cn/ischool/2014-04-22/2013416041.shtml)
家长建议2
家长潘彤“从寄宿营感受美国精神”
(潘彤,毕业于清华[微博]大学[微博],曾担任某大型论坛版主。女儿Sarah15岁,目前就读北京一家公立学校,曾参加过2次美国本土夏令营。)
美国是最早有夏令营的国家,诞生时间大约在150年前。如今,美国至少有2万个夏令营。那么,美国究竟如何成为夏令营的鼻祖?潘彤觉得,这可能和美国人的精神有一点像,因为美国人大多是移民[微博],比较有开拓精神。同时,在他们移民美国后,夫妻双方都很忙,到了假期孩子没有人管,夏令营就这么诞生了。
美国营地众多,潘先生在为女儿挑选营地时,对不同类型的营地进行分析。他的结论是:“对于中国的小孩来说,寄宿营地是首选”。
首先,介绍的是“日营”。这也是美国夏令营中最便宜的一类,一个礼拜平均300美金,便宜的只要100多,公益机构办的则更便宜。“日营”不包括住宿,有半天或全天之分,更像是中国人的“托管班”,在美国各类社区都可以很方便的找到。这种营地就比较合适年龄较小或是第一次去的孩子,“日营”过程中孩子每天都可见到家长,不会让孩子感觉特别孤单。
其次,他介绍了夏校。美国的“夏校”一般由大学或中学举办,价格比寄宿营要高出一些。对于国际生来说,如果英语不过关但想申请这所学校,校方会主动要求你上“夏校”,提前感受校园文化,也可以操练英语。在潘彤看来,夏校有点像培训班,一般侧重学生去学英语,或者学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比如写文章,或者是讨论一些话题提高写作能力,有点接近中国的“课外班”。
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已经确定未来想要报考的学校,这个时候选择目标学校组织的“夏校”就非常有必要。一来可以熟悉学校环境,二来可以提前感受教学氛围。
对潘先生来说最吸引他的美国夏令营是寄宿营。寄宿营基本都在郊区,通过车把孩子拉过来,每个营员在里面住大约1周到2个月,长的有8个月。对中国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鲜且极少体验过的。
暑假不学习,到美国郊区营地里“傻玩”?究竟是否有收获?这是很多家长的困惑所在。潘彤用亲身经历解释说,美国夏令营,是对孩子情商和智商的双重锻炼。在中国,孩子受教育环境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天天上课或学习,都是在锻炼智商,但是孩子往往缺乏很多分数衡量不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应该让孩子在假期去培养,去弥补情商的缺失。
“我们的孩子应该补课,我们玩的太少,应该把玩这一课补上。”潘彤说。从女儿去美国夏令营后,她发现女儿长大了,居然可以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在和父母分开一段时间后,女儿玩地挺好,反而妈妈受不了了,因为想孩子。孩子却变得喜欢美国。他女儿告诉爸爸:“我要出国,我每年还要去这个地方。”潘彤开玩笑说:“爸爸没钱了。”女儿回答:“那我自己挣钱去。”
同时,参加寄宿夏令营,还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由于中国孩子生活环境和西方孩子差异很大,连吃的东西都不一样,想要融入当地环境,获得好人缘很困难,寄宿营则是提供这种和美国同龄人交朋友机会的不错选择。
(潘彤现场分享实录:http://edu.sina.com.cn/ischool/2014-04-22/1958416036.shtml)
家长建议3
家长安宇“写给第一次送孩子去外海夏令营的家长”
(安宇,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认证情商教练。担任多家国际大型企业管理顾问。女儿Hanna8岁,就读北京某实验小学,曾参加美国传统夏令营,香港夏令营)
在去美国夏令营前,安宇曾两次带女儿参加香港童子军夏令营。她回忆第一次筹划女儿夏令营的时候,可谓两眼一抹黑。她当时的想法是:这得花多少钱?女儿能坚持吗?还有谁去呀?那一次,她和其他6家朋友一块去了香港。后来送女儿参加海外夏令营次数多了,安宇也累积了不少经验。
她建议第一次送孩子去夏令营的家长,期望值不要太高。一般中国家长都会有学习方面的目的,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开朗,让小孩出去长见识,学习新知识、技能、锻炼独立性,培养社交能力。但孩子抱着什么目的呢?就是玩。第二个目的就是使劲玩,第三个目的还是玩。
她发现有些送孩子去夏令营的家长,目的性很明确,分析能力也很强,但到最后,原本的想法都落空了,因为他们的孩子通过玩反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通过游戏来成长。
其次,安宇提醒各位家长在考虑送孩子去夏令营前,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孩子的年龄,如果太小,生活不能自理,会很困难。第二是孩子能不能离开家长,以及家长能不能离开孩子。
她记得有一回送女儿刚入营,发现有一个特别内向的女孩,很少开口大笑,笑得时候也很拘谨。她的妈妈送完她就在营地附近租了一个酒店。女孩到了营地第一天就嚎啕大哭,好不容易适应了一点,妈妈来电告诉她你放心我就在边上,结果女孩听完哭得更厉害,后来就退出营地,没再坚持下去。
其实,当时安宇也在营地旁边的酒店租了一个房间。她也想女儿。根据她的经验,和营地里的女儿联系一定要适度。她摸索出的最佳方法是写信,等孩子玩了一天回到宿舍,正开始想家的时候,发现木头床上贴着一封来自家长的信感觉会很好。“我坚持给女儿写信,她感觉特别好。我认为对孩子是鼓励为主,对组织者要支持和信任。”
如今,安宇和女儿经常回归夏令营期间的照片和录像。她说,组织方很聪明,故意把女儿和同去的小伙伴分开,使得女儿身边没有会说中文的孩子,结果反而把孩子的英语逼出来。女儿回来以后,英语比妈妈还要好,而且还交了很多朋友。
“我建议大家,如果你真送小孩去夏令营,可以每次选择同一个夏令营,因为有很多孩子交的朋友来年还会去。”
(安宇现场分享实录:http://edu.sina.com.cn/ischool/2014-04-22/2005416037.shtml)
本文作者:周一妍(新浪微博@来自草地的雪丽[微博])
本次活动是新浪网教育频道国际学校栏目举办的“走进国际学校”新浪家长活动第2期,第1期的主题为“孩子什么时候上国际学校最合适”,专题链接:http://edu.sina.com.cn/ischool/zjgjxx001/,接下来会举办系列“走进国际学校”活动,希望通过家长现身说法,实地探校活动,帮助家长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教育。
本稿件为新浪国际学校栏目独家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任何内容,违者必究。
新浪教育国际学校库独家提供全国300余所国际学校信息,可一站对比查询学校信息,详情请点击:http://ischool.edu.sina.com.cn/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