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术业有专攻,学校亦如此。然而,“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环顾周围,高校已有了诸如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特色本科大学、高职高专等各自不同的发展定位,原本许多名牌特色大学都是以一定领域的专业而见长的,近年也相继开设了一些综合性大学才拥有的专业。在财大读中文、在华政读经管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用人单位对此难免心生疑惑,这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某种不利影响。如今,当这些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他们的就业形势如何?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是否因此减少了竞争力?请看本报记者为此所
作的实地探访———(姚迪周丹)
某政法院校法律英语专业毕业生:天空同样广阔
某政法大学01级英语专业的小徐刚参加完英语专业八级的考试,她已经和一家外资公司签约,准备去做行政人事方面的工作。说到当初选择专业,小徐坦言,自己喜欢法律,但对英语十分感兴趣,考虑到这样的因素,她就选择了这个学校的英语专业,一来分数比上外,复旦低,二来也可以好好听听法律课。4年的时间,小徐过得很充实,除了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她还经常去旁听法律专业的课程和讲座。现在签约的这家公司选择了她,既靠她的流利英语,又因为她有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小徐周围的同学,不少去考了法律硕士,不少考了公务员,其他的人则在各种领域寻找着工作。她觉得只要自己刻苦努力,不管是在名牌大学读名牌专业,还是在名牌大学读非名牌专业,都会有广阔的天空。
某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边缘专业遭遇专业不对口
某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今年有毕业生,据班上同学介绍,他们专业是房地产投资和项目管理并重,虽然在技术层面上可能和同济大学的同一专业存在差距,但是由于依托了财经院校雄厚的财管经济学术“家底”,这一专业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Annie是本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她浑身目前最头疼的事情是完成论文,而非落实工作。“我们班许多同学都是如此。就业的压力似乎对我们影响并不大,不管怎样,工作总是会有的。”目前,这一专业的同学落实工作的大约有50%左右。
“对我们而言,进大公司可能表面上很光鲜,但是进去的每个人都是这部已经定型的大机器里的一个小部件,每天做的可能就是些非常机械和局限的事情。而相对来说,小公司能让我们全方面地得到锻炼,挑战比较多,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对我们以后的发展应该更有利。”
不管怎样,若是专业不对口的话还是让人很为难。“比如一些银行,看到我们专业就兴趣不大,而像比较对口的隧道工程公司一类的,看了专业后再看学校,兴趣也不会很大,所以总感觉在边缘外徘徊。”
Annie虽然用“边缘”来形容自己的专业,但是她还是对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满意。“我们学的东西很多,课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以致有些东西不是很‘专’,比如像建筑知识方面我们就需要加强。但是我们学的东西都很实在,4年下来,觉得很充实,真正学到了东西”。
对策
1.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学院层面应加强“专业营销”,使用人单位对这些专业和毕业生的实力有所了解,从而避免学生个人单枪匹马到社会上闯荡;
2. 学校与用人单位不妨签订为期一年半载的试用期协议,对毕业生质量实行“召回制”,视企业需求进行再培养,强化毕业生实践能力;
3. 建议人才中介方人士驻校,对毕业生人才培养实行客观、中立并且持非功利立场的“参与式观察”,从而为变校方“单向说服”为“双向了解”提供条件。
———华东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马庆发
某多科型院校环境工程系毕业生:机会真的很少
某多科型大学01级环境工程系的小刘同学日前为找工作忙得不亦乐乎。
他无奈地对记者说,越来越感觉自己4年的专业课都白学了。当初小刘是经过调剂才进入这个专业的,却始终没有提起对这个专业的兴趣。后来小刘只能另学第二专业计算机,在课余的时候延续着自己的兴趣。
可到了大四,面临找工作,却四处碰壁。“我们学校是以纺织、服装、材料为主流专业的,到学校来招聘的企业也都是那些行业来的,我们的机会真的很少。我也只能饥不择食,先找个单位把自己签掉再说吧”,小刘这样说。
某财经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沾光名牌大学
与工程管理同样属于某财经院校的非主流专业,但是由于与其经、管、财等传统专业基本没有相通之处,并且首届即将毕业,因此其就业状况也引起了多方关注。
对外汉语班的同学笑称自己是比较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据了解,该班39位同学有25名同学在大二开始就修读本校或跨校的双专业。其他人没有修读基本是因为落选等客观原因。
“不夸张地说,我们班同学从入学开始,就有了很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管将来就业也好,考研或出国深造也好,多学一门专业可以为自己将来的选择拓宽道路”。许多同学也利用了学校的资源选修了很多商、经、财等课程,不希望把自己就局限在专业的框框里,从而在找工作时为自己增添筹码。
小冯,是目前该班仅有的两名找工作“走了正途”的同学之一———到双语学校国际部教汉语。“我在复旦大学跨校选修了经济学专业,当时应聘这个学校时就被老师记住了。将来除了教汉语,还兼任经济学课的老师。”她表示,在找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个人实力,例如在很多涉外招聘中,只要英语好,专业的考虑倒在其次。
其他同学则往与本专业或辅修专业相关的工作方向努力。已签约的同学除了有人进银行做银行业务外,一般已签的同学都将从事一些与单位核心业务关系不强的支持性的工作,如有进入百货业从事文秘工作的,有在IT业从事销售工作的。
谈及希望从事的工作类型时,有同学说:“由于我的本科阶段专业社会需求并不多,因此我尽量往那些能用到我的专业素质———中英文功底和那些淡化专业背景的工作上找寻自己的位置。”
但是,在还没落实工作的同学脸上,多少还是有“茫然”二字存在。“一方面,由于我们是财经院校,面向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绝大部分是需要财经类的专业,我们因此得到的相关信息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社会上,如招聘网、大型招聘会等渠道给予应届生的机会又不多。因此我们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信息少、机会少。”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庆发———
“从宏观视角看,名牌院校中不一定都是名牌专业,单科学校也自有其强项,关键是市场认可程度和社会了解程度如何。一个专业成功与否的标志往往取决于其市场了解度、影响度和市场占有率,其专业声望和专业地位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学术角度看,大学专业的繁荣并非仅仅是指量的繁荣、规模的繁荣,而是其前沿性。目前大学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是,新设专业并非仅仅从竞争机制着眼,而是取决于利益机制,这就存在问题了。
“专业发展常常取决于专业链,专业链的上中下端的发展程度如何,其专业链各环节的结合度决定了其专业性程度如何。专业发展的方向常常是相关的或是从专业链的某一位置出发的跨学科发展和延伸拓展发展,专业招生考虑的已非批量生产而是链的需求,如从外贸派生的策划、物流、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等等。
“微观地看,求职成功与否取决于职业期望与职业能力间的落差,这部分新生专业的毕业生应专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自我加压。职业需求的变化取决于技术含量和技术变化,比如说人们反复强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事实上能力结构存在着认知行为能力、操作行为能力和规范行为能力等几种,就认知行为能力而言,必须认识到知识改变和提升着能力;而操作行为能力仅只是熟能生巧,过时是很快的;规范行为能力其实是一种‘养成教育’。
“目前用人单位也片面存在只求保险和减少用人风险,片面追求名校光环,从而不敢大胆启用人才市场上的陌生面孔的问题,应予以指出和纠正”。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
●专业需求或教育需求不等于市场需求,专业需求中有时包含了市场需求,由课程安排、难易程度和结构转换而内生的教育需求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引领市场需求;
●今日需求不等于明朝需求,专业设置某种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从众行为,新设专业预测时对需求结构和数量曲线走势不一定准确;
●人才培养过程中,新设专业固然有传承的一面,但也有积淀的一面,新设专业的学术功底和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并非一蹴而就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