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职场警示录:别让姐妹情深变成工作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2日 13:23   中国青年报

  被姐妹情深绑架

  作者:方奕晗

  每个初来乍到的职场新人总会面临一个同样的窘境: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办公室里上上下下的同事们。

  怎么叫人,在刚刚迈入职场那会儿,一度成为同学聚会中的重要议题,一群涉世未深的愣头青坐在一起,拿捏着人际交往的尺度。

  有头衔的还好说,李处、王局、张总、谢导、陈主任,抑或是佟掌柜、展捕头、郭巨侠,既体现了尊重,又突出了对方的身份,还保持了必要的客套和距离感,得体恰当。

  还有一种称呼走的是群众路线,在姓氏上做文章——老白、小郭、老邢,听上去就显得亲切。殊途同归的另一种方式是只称呼名字,比如无双、小六、蕙兰,同样显得亲密无间。可问题是,群众路线多用于足够熟络或者年纪资历相仿的同事们之间,要么就是前辈对后辈表示关爱,如果你是刚刚进门的小朋友,这种自来熟的称呼法显然就不那么适用了。

  比如,大你十几岁的女同事,既不是“长”也不是“总”,更不可能拍着肩膀喊人家“老刘”或是“玉兰”,这时候,“姐”就成了该同事的官称,约定俗成,甚至到了快退休的年纪,还会被20多岁的小年轻尊称为“刘姐”。

  这种在家谱中找灵感的称呼方式仿佛打开了一片天,职场上的很多称呼问题迎刃而解。除了刘姐之外,还有赵哥、丁姨、徐叔、孙大爷,叫起来朗朗上口,还把对方奉为长辈,透着近乎。

  从“秀才”、“小郭”到“侯哥”、“芙妹”,称呼的改变其实反映的是职场上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还有佟湘玉,作为领导她走的是知心大姐路线,威严只是假象,拉下脸来扣工钱也是虚晃一枪,更多的时候,她总是在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时不时地耍耍小脾气——这种骨子里的亲民型领导,天生一副做姐姐的模样。

  下属们对她的称呼就是最直观的反映:一开始是“掌柜的”,公事公办;自打谈起了办公室恋爱,“掌柜的”在老白嘴里就变成了“湘玉”;再后来因为一封信,又被无双和小郭当作“家族成员”,称为“湘玉姐”。

  无双给这个称呼赋予了深刻内涵:“它意味着我从此不再孤单,还意味着,在这个世上,还有人会珍惜我重视我,把我当成自己人。”小郭也不甘人后:“不是姐妹胜似姐妹,是吧,湘玉姐?”

  自打“佟掌柜”当上了“湘玉姐”,就被这种姐妹情深所绑架,骑虎难下——“湘玉姐”自然要比“掌柜的”肩负起更多情感需求。她要像家人一样给无双和小郭写亲笔信,以满足她们劳动之余对亲情的渴望;她要哄着无双和小郭吃饭,像大姐姐那样给她们布菜——盛丸子、包蛋饺、发馒头,由着她们耍小性儿;她要像最亲密的伙伴那样陪着无双和小郭说私房话,然后再被迫卷入她俩“如果你只能认一个妹妹,你打算认谁”这样争风吃醋的斗争中。

  称呼的背后总有相对应的期待。你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办公室里的“×姐”一定很喜欢照顾别人,担负起绝大多数琐碎的工作,甚至成为“弟弟妹妹”们倾诉烦恼的“垃圾桶”;至于“×哥”,也多半会像一个家庭的长兄一样,仗义、有担当,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团队的顶梁柱。

  哪怕稍微含糊一下,他们自己都会不好意思,觉得当不起这个称谓;别人也难免心生不满:你怎么能这样,我一直拿你当哥哥、姐姐的。

  关系越亲密,期待就越高,稍有闪失,摔得就越重,伤口也就越难平复。

  有些领导,最反对的就是下属之间亲属般的称谓,明令禁止职场关系家谱化。“哥哥姐姐的称呼,听着就不正规。”

  也是,如果碰到一个张嘴闭嘴管你叫“姐姐”的下属,还怎么可能板起脸来公事公办?在办公室里,每个人展示的都是自己的职业身份,而谁都没有义务做谁的“哥哥”,更没有必要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

  随着职业化进程的深入,现在职场中兴起一种新的称呼——老师。不管对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熟悉是陌生,只要你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叫“老师”一准儿没错。它的好处不言自明:和每个人等距离交往,不夹杂个人感情色彩,没有过多的人际期待,不做身份高低的预设;安全、中性、表示尊重,没有过多的感情期待,听上去也不像家族成员。

  更重要的是,作为“老师”,你再也不会被姐妹情深绑架了。

  主动选择掌控生命轨迹 发展潜能尊重内心需要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执业心理师 王丽荣

  三个姑娘的故事,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会有同感。明明在学生时代大家不相上下,但是毕了业,进入社会几年之后,往往会发现大家的情况很不相同。

  几年或十几年之后,同学们的差距越来越大,让人感慨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而这种感慨,其实包含了很多感受:失落、不平衡、不甘心、自豪或者自卑、嫉妒等。

  那怎么在学校里大家都差不了多少,进入社会发展差别会越来越大呢?其实,学校和社会本来就不同,而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信念、经历、价值观等等又各不相同,如此复杂的因素造就了人生的不同走向。

  学校里奉行的是整齐划一的制度、要求和评价标准,在这些比较简单的标准下,每个人都带着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虽然学校也会尽力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锻炼场合和实践条件,但仍然无法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实际条件。学校就像一个容器,一个包罗万象的母亲,里面孕育着无数的可能性。

  而社会却是复杂多彩的:职场有无数种分工,每种职位又有高低不同的等级;每种行业又会随着时间而有发展变化等等。而每种职业的进行、发展都需要多种不同的素质和能力——社会就像一个舞台,为独特个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社会会给人很多不同的机会或限制,这其中的个人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期望、意愿去选择——我们通过选择掌控自己的道路,塑造自己的人生。

  齐小蕾是个典型的代表,她敢于做决定,决定自己的人生,舍弃了优越的家境和顺遂的道路,甘愿当一名教师,虽然清贫,却让她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而在现实中,人的发展方向有时不单单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很多时候和性格、先前经历也有很大关系。谭小朵在大学时代中顺风顺水,无忧无虑,可谁曾想到,这种生活有天会被残酷的现实打碎。经历了伤心、窘迫、自卑、焦虑后,她选择离开家乡南下工作。我想如果没有之前的起落,她不会有这样的决定,也不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跳槽、考证、考研,努力发展自己——刚毕业时处境最差的她,经过几年,俨然成了一位职场资深人士。

  王小蓓的情况和小朵正好相反,最开始她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可优越的环境却使她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到现在没有进步没有成长。

  很多时候,人的境遇是与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同时,我们又在做着自己的决定,在无数的可能性、不确定中做着选择,把控自己。而选择背后往往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兴趣点等,与人深层的心理动力有关。而这,其实是造成人们“不同”的最根本原因。

  谭小朵和王小蓓的故事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以前只是跟风的谭小朵,因偶然进入了人力资源行业,她能在这个行业做下去,做得好,这本身就是她的选择。而王小蓓,在毕业当初被大家羡慕,而至今日,却发现自己还在原点,是环境限制了她吗?显然不是,是她选择了不思进取,不去“折腾”,以至造成了现在的困境。

  因此,天生其实就不同的我们,在社会的客观条件下做着自己的选择。“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是条件”,虽然我们会越来越不同,但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越来越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尊重自己内心深层的心理需要,去做适合的事情,发展自己的潜能;成功的人生也是一个过程,有起有伏,有张有弛,重要的是不放弃自己。

  下一个七年,或许每个人对自己的规划发展能够更积极、更自觉,更适合自己;相信那个时候的“不同”,不是一般意义上发展好坏的不同,而是各有所长、各显风采的“不同”。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职场 陷阱 警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