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年政治试卷解析:单选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3日 21:53 新浪考试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卷及解析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选项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说明了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才能应该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的结论。故正确选项只能是D项。A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B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C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这三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就出现的对立,所以A、B、C三项均不合题意要求。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自然观上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而在社会历史观上,虽然也有个别哲学家表述过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在总体上没有完整科学的唯物史观,即无论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说明了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 2.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中的观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基础。 【选项辨析】实践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物质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即主体客体化,在精神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所需要的思维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点。即是说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使人与世界同时都得到改变,并各自都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 【提示与点拨】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使人与世界同时都得到改变,并各自都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这一考点是考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点,应该是必得之分。 3. 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成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是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红,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 人的感觉所具有的胜利阀限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 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反映与信息的、选择和重构的关系。 【选项辨析】该题从形式上看,由于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似乎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考生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是“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而不在于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表述。这样,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语词“感觉”,仅凭经验和直觉就会选出正确选项C。此外,运用排除法将A、B、D项三个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也会轻松的得到这一分。人不仅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的形成的感觉,而且也能通过理性想象等其他形式,人的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不仅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而是外界事物和人自仁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关知识点链接】人的感觉在认识外界事物中的作用表现在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改造即信息转换等方面。主体认识客体有先通过感觉器官的作用,把客体以物理、化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实物形态的信息转化为能被人的感官接收的关于客体特征的信息;然后再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将其变为适于主体思维进行操作的编码信息;最后是经过人脑的再加工和再反映形成观点信息。主体在认识客体信息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主要作用。而选择首先表现为人以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的选择,然后是主体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重构,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识。 【提示与点拨】题干中所给出的科学事实,表现了“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功能,反映与信息的选择和重构的关系是2003年大纲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 4. 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答案】B ★ 【命题探究】这是道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内容,考查内容是: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的确认和把握。 【选项辨析】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政治法律制度”A项、“历史文化传统”C项、“伦理道德规范”D项、“生产关系”B项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只有生产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变为现实;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总之,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考生选择此题,首先明确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生产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但作为单项选择要求选出最重要的社会条件,这样,将A、C、D项排除,只能选择B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社会条件的制约下进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只有生产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变为现实;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总之,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 【提示与点拨】该题没有什么难度,一般考生都应得到这1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直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内容。 5.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最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 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的对立 C.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答案 :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选项辨析】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的出现没有解决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展开。货币的出现,使得整个商品世界分裂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是表现为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代表着价值。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这时,一切商品都必须通过交换,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商品生产者不能卖出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他的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正确选项是D。选项A指的是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的状况,不是“完备”的外在表现。选项B指的是生产商品劳动的内在矛盾,选项C指的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相关知识点链接】货币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种类不断增加,越来越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提示与点拨】考生要把握此题中“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含义,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其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 6.
根据上述材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A. 1.0次 B. 1.2次 C. 1.3次 D. 1.4次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 【选项辨析】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计算预付资本周转次数(速度)用公式表示是: 于预付资本一年里的总周转次数=(一年里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里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综合本题说给的数据: 固定资本价值为1000万元,其中厂房价值为300万元,年周转次数为1/20次,一年周转的价值额为15万元;机器价值为600万元,年周转次数为1/10次,一年周转的价值额为25万元。因而,一年重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为15万+60万+25万=100万。 流动资本价值为500万元,年周转次数为3.4次,一年周转的价值总额为:500万元×3.4次=1700万元。这样,该企业预付资本一年中总周转次数为:(100万元+1700万元)/1500万元=1800万元/1500万元=1.2次 因此正确答案应选B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从资本的投入与产生关系看,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一方面会影响所需要投入的预付货币资本量,另一方面会影响一定量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对于固定资本来说,由于资本周转加快,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磨损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固定资本更新,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对于流动资本来说,资本周转加快,维持同样生产经营规模所需要的流动资本可减少,或者预付同样数量流动资本可以满足更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需要,从而提高资本的增殖能力。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是预付资本在一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全部预付资本的周转加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加快,一年中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成正比例变化。 【提示与点拨】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课本重要公式的理解计算。学会计算资本的周转次数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考生应当着重掌握。 7.在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条件下,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是 A. 级差地租Ⅰ B. 级差地租Ⅱ C. 绝对地租 D. 垄断地租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及其本质。 【选项辨析】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是指租种较好土地而缴纳的有等级判别的地租,实质上是由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边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因此,本题应选择B项。 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所以A项不对。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所以C、D两项不对。 【相关知识点链接】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因为租用了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交给土地所有者,便成为地租。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①级差地租。它是指与土地等级不同联系的地租形式。级差地租实质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这种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而不像工业品那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距离市场远近程度的不同。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②绝对地租。它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它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的来源同样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上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不复存在,但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仍会有绝对地租。 【提示与点拨】除了区分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还应能区分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考生要特别注意区分地租的不同形式的,这是近年考试的重点内容。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B.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C. 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D. 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新民主主义的根本问题。 【选项辨析】这是2003年考研大纲新增考点,也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精神。江泽民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因此,选项D是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选项A、B、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方面的具体内容,是手段,归结于D项,故不符合题干要求。 【相关知识点链接】江泽民总书记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提示与点拨】考试大纲中的新增知识点经常成为考试的内容,要加以注意。本知识点为2003年考试大纲中的新增内容,内容来自江泽民的“七一”讲话。 9.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 A.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 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 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问题。 【选项辨析】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消灭三座大山之一,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因此,选项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选项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选项C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选项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因此,选项A、C、D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相关知识点链接】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到2002年是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提出55周年,所以考了这道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题目。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其中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消灭三座大山之一,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提示与点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唯一的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就是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官僚资本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具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革命性质,所以经常成为考查的重点。该考点在1998年辨析题中已考查过。 10.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A.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 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C. 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 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选项辨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自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布局,形成了我国有重点、有层次、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项。C项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和D项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都在80年代就已经实现。 【相关知识点链接】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它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正确的。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第一,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第二,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进口结构,重点是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的原材料;深化外资体制改革,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完善有关的税收制度和贸易融资机制。第三,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步骤地推进金融、电信、贸易和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引进现代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积极探索通过收购、兼并和投资基金、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兴办研究开发机构;改善投资环境,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提高政策透明度。第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提示与点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分清对外开放的几个阶段,尤其要掌握90年代以后形成新格局的情况。 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A.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 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 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 【选项辨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5.31”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都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题中B、C、D三个选项的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但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题中A选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首先,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是完全一致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将人民群众的各种要求和意见加以综合,把最能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主张付诸实践。这个过程,就是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 其次,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统一。实行依法治国,不仅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地位,而且是在新形势下巩固和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同时,实行法治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也是党领导人民遵守和执行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再次,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是完全一致的。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广大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对人民的法律权利的切实保护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一个基本要求,没有民主与法制,人民不能当家作主,那就不是社会主义。 【提示与点拨】此题出自中共十六大之后不久,说明考前半年内的中央的新观点、新论断可以进入基本理论试题。考生也应着重的掌握考年前两个月的重要会议的内容,尤其是新的说法和论断。 1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A.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 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对非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解。 【选项辨析】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又进一步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由此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A不是正确选项,不能说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补充;选项C和D明显是错误的观点,所以不选。 【相关知识点链接】市场经济要求有多元投资主体,他们之间实行商品交换,才能真正地形成市场秩序,发展市场经济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伴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出现了集中化和分散化同时并存的两种趋势。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关系的企业组织形成并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而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还要发展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使之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互相补充,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推动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提示与点拨】考生要注意区分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解掌握。非公有制和公有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以后还会多次考查。 13.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增强综合国力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战略的内容。 【选项辨析】这一表述出自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与公报中。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选项A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选项B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体现出的特点,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关知识点链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意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制定“十五”计划的指导方针之一,就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 【提示与点拨】考生只要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说法稍加注意即可正确答出此题,尤其是对这类根本出发点或根本目的的题目的掌握和理解。 14.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坚持改革开放 D. 坚持执政为民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是一道“形势与政策”的试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党的十六大报告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了解。 【选项辨析】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选项A、B、C是党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符合题意。 【相关知识点链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具体体现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提示与点拨】这一知识点为历年考试的热点,考生应牢记于心。另外,对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论述,考生也应重点掌握。 15.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D.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是有关形势与政治的试题,考查的是对党的十六大报告有关“党坚持性进行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的理解。 【选项辨析】本题也是一道“形势与政策”题,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原话。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提示与点拨】党在当年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公告历来为时政考查的重点内容,考生应重点掌握。最近两年十六大始终是考查的一个重点。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