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政治试卷解析:分析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3日 21:53   新浪考试

    分析题

  34.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尔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用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案】(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3分)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2分)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4分)

  【命题探究】这是一道跨章节的综合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两章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其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

  【要点解析】该题是新的类型题,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论述题,也区别于完整的材料题,既有原理论述,又有事实分析,因此考生回答此类型的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该题所要求的标准答案中,其理论部分涉及到认识论的几个原理,而这几个原理又似乎是不太系统和规范的。尤其是科学思维方法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又是不太引起注意的这就为考生回答此题更增加了难度。关于第1问要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上入手分析,第2问要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上分析,第3问要求考生指出思维方法。因此大部分考生会陷入感觉不难,但又不知从何答起,怎样分析才能全面、才能到位这样一种为难状态。这就使得有些考生由于原理说不完全,分析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而失分。该题的命制,再一次证明全面复习、灵活运用,即在应试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相关知识点链接】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首先,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有真像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①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充实、丰富和发展。

  35. 1944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策的问题时指出:“任何地方的共产党必须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另一件全然不同的事物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观察、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共产主义方法,同我们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加以区别。”“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现在的社会革命的民主阶段;而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我们就不能将共产主义哲学正确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

  请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以及共产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答案】(1)毛泽东科学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在一定阶段实际采用的现政策的辨证关系。(1分)

  (2)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经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3分)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分)

  (4)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脚踏实地地实践这个纲领。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走向共产主义。(3分)

  【命题探究】这是一道的综合题,涉及“毛泽东思想概论”和江泽民“七一”讲话的内容,本题所考知识点是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要点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题目,涉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辨证关系是2003年考研大纲新增考点,也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精神。江泽民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只要根据这一基本精神,并结合毛泽东谈话的基本内容,就能全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阐述毛泽东在1944年谈话中所体现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辨证关系;其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论述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辨证关系;再次要正确理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如何处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辨证关系;最后要正确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处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辨证关系。

  【相关知识点链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内犯“左”的或有的错误的领导人,不是混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区别,就是割裂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联系,给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失。毛泽东在同这些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科学阐明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1944年7月,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指出,必须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另一件全然不同的事物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最终目标。毛泽东还指出,特别在中国,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共产主义方法,同我们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加以区别;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实现新民主主义政策是我们的近期目标,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再一次强调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毛泽东指出,党的将来纲领即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党的名称和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毛泽东强调,一切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为现阶段的新民主主义的目标而奋斗,为新民主主义纲领和路线而奋斗,如果不为这个目标而奋斗,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强调:“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而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

  【提示与点拨】本考题再次提示考生注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内容。

  36. 下列数据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1997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GDP增长率

9.2

14.2

13.5

12.6

10.5

9.6

8.8

7.8

7.1

8.0

7.3

物价上涨率

3.4

6.4

14.7

24.1

17.1

8.3

2.8

-0.8

-1.4

0.4

0.7

  根据资料,请回答:

  (1) 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阶段的特征,国家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国家的调控目标。

  (2) 结合我国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答案】(1)1997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19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增长率。(5分)

  (2)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呈现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市场调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因而需要由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4分)

  【命题探究】这是一道“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的试题,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宏观调控目标和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内容。

  【要点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邓论”中“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这一知识点及其结合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答题时主要根据材料回答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政策和措施”和“调控目标”这三个问题。

  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

  第二个问题,答题时结合实际,着重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既是社会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抓住这两点就可以了。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市场调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因而需要由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

  【相关知识点链接】宏观调控目标是指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个根本目的是通过不同发展阶级的具体目标体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但单纯地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计划目标完全吻合。为了减少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而导致的经济运行的失衡,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政府必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②实行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分配资源,在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同时,需要由政府进行宏观上的指导、调控,防范结构失衡和总供求的失衡。③实行宏观调控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改革要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了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是重要的,但不能夸大,政府的长处是宏观上的指导,而不是微观经济活动的具体管理。政府要遵循“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要求,转变经济职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