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部属高校博士研究生的奖学金,即博士生享受的国家基本补助金标准有望大幅提高。近日,全国部属高校都陆续接到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一则关于提高高校博士生奖学金标准的通知。据媒体报道,一些高校已经公布了博士生“加薪”标准:大多从原来的每月300元左右增至1000元左右。
给博士生加薪,当然是好消息。因为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博士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博士生的生活补助金太低,博士生在求学期间,有很大的生活压力。在压力之下,有的博士生期望早一点毕业找工作,于是选择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完成的课题,做毕业论文;有的博士生则花大量时间去打工挣钱,但总难处理好学业和打工的关系,结果钱没赚到,学问也没做好;还有的博士生则由于被导师吩咐做一些课题,没有时间外出挣钱,也难以做自己的研究,精神十分焦虑,因此有人戏称,博士生是学生中最焦虑的群体。
反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博士生基本上都是全额奖学金,在求学期间,根本不用为自己的学费、生活费操心,甚至还可节省下部分费用。由于没有生活压力,他们能够耐心地做自己的学问,追求博士研究的质量,不赶毕业时间,六、七年获得博士学位,也很正常。在攻读博士期间,几乎没有博士生花时间去打工,而是把所有时间都集中在博士论文的研究上。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凭当年的博士论文成果问鼎。
我国给博士生“加薪”,显然是为了解决这一群体生活压力的问题。但是,能否解决,能解决到怎样的程度,还存有疑问。其一,学校的补贴、导师的资助会否继续保留,还是会在“加薪”之后,随着国家基本补贴的提高,而减少学校的补贴、导师的资助?在“加薪”以前,博士生的国家基本补助金为三四百元不等,但加上学校的补贴、导师的资助,有的博士生还是能拿到千元左右,现在把国家基本补助金调高到这一标准,以前一些导师就舍不得出的资助金或将不保,如此,博士生获得的总待遇,可能并未大幅度提高。“加薪”就成了空欢喜。
其二,即便获得“加薪”,我国博士生的待遇还是太低。与过一个“体面的生活”,距离甚远。要解决博士生待遇的问题,除了增加国家基本补贴,更重要的是改革学术资源配置体系,以及建立真正的导师制。我国的学术资源配置,由于行政主导,科研经费出现很大的贫富不均,而且,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中,用于设备等硬件的经费远超过用于人员开支的经费,而国外很多科研课题,主要经费集中在博士生培养、访问学者的邀请上,由于有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导师并不能从课题中提成。我国的研究生导师制,也很不完善,由于招生自主权、教育自主权缺失,导师很难对学生负责,因此,在博士生的教育管理中,导师也难有资助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2008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每年招收博士生5.98万人,在学博士生达23.66万人,博士培养规模已经世界第一。但世界第一的规模,显然不等于世界第一的质量,相反,我国博士培养质量走低,超过半数的博士毕业之后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北大清华成为美国名校的最大博士输出基地。要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改善博士生求学期间的生活待遇,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但愿这次“加薪”不是空欢喜,更希望围绕“加薪”,探索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建立真正的学术管理与导师负责制。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