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已经接触一年半的英语,而且平常也听英文光盘,有时也读一些英文原版,但孩子就是不喜欢说英文,而且更喜欢中文书籍。想问如何能让他爱说英文?
这是一个需要一堂课来解答的问题,因为里面涵盖的内容很多,我就分成上下两篇来回答这个问题。有时候我就想是不是越专业越沉重,总怕说不清误导了爸爸妈妈们,断不敢胡侃,应该有点无知者无畏的精神,老瞻前顾后地左思右想地也不行哈。我就试着把一些可能的原因在这里分析一下,同时大家介绍一点西方语言教学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助于我们多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最后给点小建议,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喽。也欢迎有很多体会的爸爸妈妈或者儿童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来交流补充。
如何定位这个问题
孩子接触英文时间长短不是一个能清楚说明问题的量化指标,效率和时间一起才应该是比较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具体点就是每天接触英语的量乘以接触英语的总时间的概念(其实接触英语的这个输入还有一个输入质量的问题,为避免更复杂化,就忽略这项了)。这个概念有点象我们统计机场状况的时候用飞机的架次来作为参数,而不是单独的架或次,一个道理。 我这里给大家一个大致的参照方法。在北美,家里母语不是英语的孩子,如果从3岁开始上幼儿园,更多的是18个月就开始上了。每天上午,下午各15分钟的circle time,这里面每个circle time至少有一首儿歌,一个故事。且不说人家的质量如何,单这个量我们对比一下。更重要的是,平时在幼儿园的生活里面,和老师,小朋友的互动都是英文的,这些都是英语种子萌发喷薄的环境和条件。相比之下,我们自检一下,就会明白,我们在这个维度里所处的点在哪里。
从西方相关语言教学理论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西方在语言教学上有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言教学理论。其中有种是自然入手法。在这个理论里,我觉得就中国孩子英语启蒙而言,对我们有借鉴作用的提法就是“静默期”的提出。对于给孩子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家长[微博]和老师,我们不能否认,我们都有让孩子输入就有输出的倾向,所以最好了解一下自然入手法里的“静默期”的提法,就是成人在给孩子进行有质量有意义的输入的基础上,学习者在这个“静默期”里不需要说,即不需要输出直到学习者觉得有要说的感觉。自然入手法理论把语言习得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产品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听力理解积累阶段,就是我以前说的,学语言听说读写,听是基础。
二,早期产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者在输出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错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新语言的建立还在摇摆挣扎中。老师家长的重点是看学生的意思表达,而不是纠正错误,只要不是输出的引起特别大的歧义。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意思对了就行,有些小错误没啥。
三, 延伸产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者进入相对复杂的延伸语言输出阶段,进行类似角色游戏,讨论,开放式对话,或者小组的活动等。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提升流利度,那么,要求成人很少纠正以免影响这个流利度。
在这个第一和第二阶段之间,就有一个“静默期”。这个也是充分尊重孩子语言自我的形成,这方面加拿大那里做的比较好。以后我写写第二语言习得模式的时候再举例子。有的孩子的“静默期”之长,可能直接越过第二阶段就进入第三阶段了。所以开头所说的这位家长说的孩子的情况,如果我们用自然入手法的观点来看,也许孩子处在一个静默期里。如果我们看孩子说点“Hello,my name is Li Ming.What's your name?”之类的英语就感觉好点,其实大可不必,这个是鹦鹉学舌,不是真正的输出。
可能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其实我在如何定位里已经谈到了,可能是输入的量还不够,这个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孩子更喜欢中文,说明中文非常强势,那么就要找些入手点来加强英文的输入,同时营造一些孩子英文输出的环境和条件。如果没有一点对英文启蒙的理解和技巧,这个做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我呢也尽量在博文里多介绍一些有关的资源和方法。
第二个原因,我们没有发现孩子的right button. 我们东北话就是没整明白电门在哪里,没按对,当然灯不亮。要充分观察,理解孩子。我们有句行话,说我们老师或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叫:push the right button. 就是按对按钮,就这一句话,就要很多功夫,不是照猫画虎就能画得来的。是要对每个孩子个体差异的理解基础上的多种方法尝试和寻找时机。首先我们要发现自己孩子的这个button。
我在加拿大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这样一个孩子,家里母语是越南语。我接班的时候,发现她在circle time的时候从来不会坐到我的circle里来,甚至都不到这个区域。和她讲话,就是点头或者摇头,从不开口。在到我的中班3岁半前,已经小班和大小班两年多了,这个过程接触的英文不是不够罢。我就和她商量不来参加我的circle time可 以,但要在另一个区域玩拼图,不能影响我的circle time。她点头答应了。我明白她父母因为同样源于亚洲文化,一个在爱立信,一个在加拿大国家统计局,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对她是有期望的。我观察试探发 现,我讲的东西,她不是一点没接收,她有时候貌似在那里自己玩,但在听我。这样我心里就有底了。即使她不正经八百儿的坐到我跟前,她也在用不同的方式接 受,我要给她时间和空间。这种局面持续了3个多月。如果那时候我是刚开始工作,就会把我急个好歹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个很需要火候的小家伙。
终于有一天,她到幼儿园来的时候带了两个面具。这时候你能感觉到她的那种自豪和兴奋和她要表达什么的愿望。我就问她,好漂亮的面具,谁给你做的?她终于开口 了,“爸爸做的!”我问她,可不可以给我看下?她递给了我,我认认真真地看了面具,的确很有功底,我又很具体的夸奖了一下这个面具。然后问她,一会儿circle time的时候你展示给小朋友好不好?她点头答应了,这样到circle time她有使命,她忘掉了那些她自己的顾虑,自然到我们中间来了,但让她自己完全开口介绍很难,我就提问先前的简单的诸如这个面具是谁做的?啥颜色的之类的问题。她就回答。对于孩子,只要开口了,就是巨大进步。第二次,我说你可以带着面具来参加我的circle time,这样她就忘了自己(的障碍),感觉自己是面具所代表的人了,自然就参加班级的大活动来了,后来就不用面具来参加我的circle time了。这样的看似偶然的机会终于完成了她的过渡。当她爸爸妈妈知道后,真的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女儿不参加circle time很久了,就是没有办法。在后来她的弟弟到上幼儿园年龄,他们想方设法打听我是否接小班。有点王婆啦哈,小小地自豪一小下下。这个例子我是要说明,找对button要不懈观察,我以前写的《孩子学英语,家长要三心》,自检一下,看哪个心还在,那个心丢了哈。也许你家的孩子是属于这种情况,用你的三心找这按钮喽。
找到可能的原因后,就要分析定位和寻找方法,这也是要多方学习和尝试的。
第一, 目标是培养内在动因,不要硬碰硬别劲,千万别逼着孩子硬“整”几句英语啥的。这里我举个我老公的一个例子。我们到加拿大后,很长时间我老公在生活里能不开口就不开口讲英语。我虽然安慰自己,他骨子里是个害羞的人,但心里很急。我们出门问路的时候,都是我来。那时候还没有GPS。有一次带着我父母我们出去钓鱼,他开迷路了,让我问路。我急了,你开车你就问呗,我问了也不知道路,还得转述,多麻烦。他就是憋着,瞎开,我气了,你不问我也不问,反正我就在车上坐着,我父母急得直掐我。但我驴劲儿也来了,就在车上闭目养神,看你往哪里开!最后看到美国边境关口了,他才下车问了两个人找到回去的路。
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我们周末在魁北克一个旅游景点出摊儿卖珠宝,他动手能力很强,我们有些加拿大女性客户,自己选珠子,他按照人家的要求给做。人家很佩服他的手艺,当然他就高兴了,他就要问人家的要求,给人家解释各种石头的含义什么的,就是这样一个动力,他开口说了,这个开口和我上次那种把他逼到绝境刺激一下的动力完全不同。上次问路,他是开口了,但没有下文。但这次,触到了他的button,他喜欢那些老中青法裔女人对他崇拜的感觉哈孩子不喜欢开口说英文咋办(下),要把他强项表达出来,他高高兴兴自动开口了,为了解说得有专业味儿,还在网上查阅了各个月份生日石头的知识啥的。从此走上了能开口说英语的路。人家有“粉丝”特意找我们的摊儿呢,可惜那时候不知道博客的事儿,要不然留点历史资料啥的。其实国内那么多年的英语教育,他的积累也很多了,但要开口,对有的人来讲,就是难。明白了这个道理,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不能硬逼迫,‘妈妈辛辛苦苦让你学英语这么久了,你倒是给妈妈说两句英语呀?’你这样给孩子压力了吗?如果拧起来,越压越没有。孩子内心没愿望,没动力,硬挤出来几句有什么意义呢?
更何况儿童英语启蒙的定位,就是给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一个坚实地道快乐的基础,也给以后学校英语教育中的应试英语一个补充,不再重复考试高分,生活英语拿不起来的“悲剧”,这个阶段不是急着输出,如果有的孩子喜欢用英语表达,反过来还能提升输入的动力,那这就另当别论了。我也见过“静默期”超长的孩子,以后会聊到。
第二, 多方寻找方法,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了,非常感谢这位家长的提问,使我能有的放矢地写些东西。我会留心思考总结一下北美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中哪些有助于帮助中国孩子开口的东西。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两个,供参考。其实中心点就是我以前提到的,要让孩子觉得有意思,有意义。
1, 利用游戏,有很多形式。在这里海岚先简单介绍一两个。在我的另一篇博文《一本能唱能跳的“原版”绘本》里,我以这个绘本为例,介绍了一个语言游戏。在这个游戏过程中的第二部分,当孩子发出指令的时候,他的头脑中会再现输入的内容,如果输入的强度够,而且孩子非常喜欢,孩子可以随心所欲不按照书里的顺序发布指令,甚至能把在别的地方得来的有关动作的词汇“发明”在这里使用,这就是比较理想的输出了。如果在家里或学习小组里能经常有这样类似的活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鼓励孩子积极输出的内在动因的培养方式。
这里我再介绍一个互动语言游戏,叫I Spy: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that in a box. 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你就把眼睛四处“扫射”,事先准备好一个盒子,里面放上一本书,一个玩具汽车什么的,一个你的孩子肯定能够说出来英文名字的物件。
或者当孩子要吃水果的时候,你弄几样,让他说着那样吃哪样,比如把香蕉放盘子里,把西瓜放碗里。而对于有些爱开玩笑的孩子,有幽默感的孩子,你故意弄的不符合逻辑,越会吸引他。比如,爸爸的头上应该放顶帽子,但我们放了个香蕉,你就说: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on dad’s head. Tell me what it is?
原来爸爸头顶上放个香蕉,你说孩子能不觉得好笑吗?在这样的气氛里,他自然会说出banana。
多举几个: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on the chair (under the table)。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who wears red? (在这里孩子回答中文名字也认为是英语交流的一部分,也可能说Dady什么的,开口就行)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starts with the sound “mmm”(放个玩具老鼠在孩子视野内,如果孩子喜欢挑战,就稍微藏的隐蔽一点。)
如果孩子不理解这个游戏,有根据这个游戏设计的绘本,也叫I Spy。
先读这个绘本,孩子就明白这个游戏了。明白了这个游戏,就可以延伸做上面所述的活动了。
2,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绘本营造输出的动因和氛围。海岚我在这篇文章开头说的,输入的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在这里顺带提一下。我见过有些家长一知道一点儿童英语启蒙的事儿了,听说一点儿歌动画片能帮助英语启蒙了,就急着要“单子”。一个感冒的药方还要搞清楚是风寒还是伤热吧?如果在这个阶段知道一些道理和技巧,我觉得会提高效率,少走弯路的。
这里有两种,有一种绘本在原版状态下就带有互动的问句在里面,这是人家原作者在制作图书中就有目的的,为母语为非英语的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提供互动的素材,这类的绘本对半吊子英语的家长就非常有帮助了。这里我举个例子,My First Book of Diggers and Dump Trucks 我下篇博文就把这本书在博客原版资源栏目里详细介绍。给大家抛砖引玉。
还有就是改编孩子喜欢的绘本,把单一输出的形式变成对话形式的,这样孩子就随着故事情节,自然输出了。这是怎样一个样子呢?海岚我曾经给大家展示一本鼓励孩子开口说的绘本《一本自制的帮助孩子开口讲英语的“绘本”及使用建议》,已经单发在博文分类里北美原版绘本及相关资源栏目里,请看一下,可以举一反三。
3.亲子阅读中结合情境的提问,可以是“what”或“open-ended” 提问这个方法是在平时亲子阅读中就要时时注意的,我在以前的博文《英文亲子阅读阶段家长应该知道的一些技巧(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bf17750100o3z5.html?tj=1里有过讲解,这里不再赘述。这里我引用博友Fleeingmoon在我博文《一本自制的帮助孩子开口讲英语的“绘本”及使用建议》里的评论,这位妈妈做的就是个很好的利用绘本互动,提升孩子输出的内在动因的例子:
“海岚,看过你的推荐后,我买了整套,但是我家最喜欢《从爷爷家回来的路上》这本,你知道吗?宝宝几乎每天都要我读一遍,有一天读了三遍,目前为止,我读了快二十遍了,听歌也要听 yellow car...bouncy bumpy road ...那套歌曲也很赞!!!!
在《从爷爷家回来的路上》这本书最后有一个地图,我会顺着那条yellow car走过的路,问他:what did we meet?他一路简单的回答。”虽然用了引号,我还是把和这个主题不相关的和飘扬我的话删了(有点舍不得)孩子不喜欢开口说英文咋办(下)回归正题,我在博文上半部分不是提到输入有质有量的区别,这个例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同样的亲子阅读,掌握一点技巧和方法,质是不一样的。这种提问的方法是我们在北美给孩子进行阅读经常用的方法,对中国孩子英语启蒙而言,这种方法非常有益于孩子英文输出的内在动因的培养。
这些帮助孩子输出的形式要贯穿在平日启蒙积累的实践中,目标是培养孩子输出的内在动因,不是表面上种了个豆两天就要拔出来看看根儿的感觉。这里说的只是几个例子,不是大全。这些方法也许不会马上见效,但请你坚定信念,时时提醒自检,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家长的”三心”是否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