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论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5 11:3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论述问题 申论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论述问题,但在一定意义上,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因为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自拟标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题或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它要求联系实际,观点鲜明,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论述深刻,语言流畅,说服力强。总体上看,论证环节是应试者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在申论考试中,论证部分所占篇幅最大,一般而言分值也最高。应试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一节 论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论题鲜明,主旨突出 1紧扣主题确定论述问题的中心思想 申论考试大都是自拟题目,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却是由给定材料限定的,在拟定题目论证问题时必须充分利用给定的材料,紧紧抓住主题或主要问题,突出主旨进行论证,而不可以天马行空,任意挥洒。应试者在确定论题时必须明确:(1)自己是以某一职位的国家公务人员的身份在论证问题;(2)自己所要论证的主题是材料中已经给定的;(3)给定材料在锁定论证主题时已经限定了应试者的基本态度和主导倾向;(4)材料中给定的主题已经体现在自己对材料的概括之中;(5)国家公务员论述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般的“不平则鸣”,空发议论。 下面是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3题的一份答卷: 为“康泰克”鸣不平 一日我的一个朋友给我来了一个电话,电话末了补上一句:“唉,可别再吃康泰克了,含PPA,有毒!”放下电话我老半天觉得别扭,心里琢磨:这康泰克怎么就成了PPA的代名词了呢?!我真是为康泰克鸣不平! “……药力可以持续十二个小时……”这是过去康泰克的一句广告词,也正是因为这句广告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才把康泰克作为自己感冒后的首选药。为什么?四个字,“药力持久”。这四个字意味着我们不用为忘记吃药而发愁,因为吃一次可以管“十二个小时”,简单、方便、实用,这也正是当今快节奏生活所需要的。人们天天为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事而烦恼,难道还要为吃药而发愁吗? “哪些药含有PPA?哪些药不含PPA?”这成了如今我们感冒吃药最烦恼的问题。康泰克一夜之间成了PPA的代名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我不明白当初不知道的时候大家为什么不说它“有毒”呢?就是吃了康泰克过敏或引发了其他不良反应的也没见谁去向厂家索赔呀?哦!人家现在被禁了,你又是指责,又是索赔的,这难道不是乘人之危吗? 有人要说了,康泰克确实含有PPA,PPA也已被证实容易引发脑中风,这是事实。对,我同意。可是,大家都知道真理有其绝对性也有其相对性。当初吃康泰克能治感冒,而且效果很明显,这也是事实,也是真理,不过也是相对当时来说。现在说康泰克成分中的PPA有不良作用却是事实。但是在发展和实际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我们的猜想,如果有一天科学研究证明推翻了“服含PPA成分药品容易引起脑中风”这一结论,那我们该怎么办?再去找“康泰克”,去哪找?它早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了”!当我们自己做事情做错了,也是很希望别人的理解的。难道“康泰克”不希望消费者理解吗?同样希望而且需要。 我们再来看看康泰克的生产商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了墨西哥的药品生产商和销售商损失惨重,同样我们的中美史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产品积压,“人人喊打”,指责声讨,企业又面临开发新产品,所以我们不应该再给他们太多的压力了。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关于PPA的风波,不能跟着瞎起哄,坐那儿杞人忧天。 “有其短必有其长”。我们不能死盯着康泰克含PPA不放,像小孩子摔倒了要报复性地狠跺地面才满意那样,把康泰克置于死地;我们应看看康泰克为我们作的贡献,毕竟我们没有出现吃了康泰克就脑中风的,而是能把我们的感冒治好。给康泰克一些理解和支持, 让它能重新站起来(当然不能再含PPA),为我们继续做贡献,再次成为我们感冒的首选药品。 不管文章深度如何,但就文章本身而言,这位应试者的论述算得上一家之言。问题在于该应试者不是在撰写自由评论,而是在做申论考试的答卷。文章极力为“康泰克”鸣不平。这一思路未必有不妥,如果能在正视“PPA”的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就积极开发研制新型“康泰克”药品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提出有关的建设性意见,文章很可能因为视角独到而会出彩。 但作者对自己定位不准,思路走偏,没有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论证当然也就很难到位。 2立意独到确定论述问题的视角 1923年暑假,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相约各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散文。这两篇同题散文同时发表在1924年1月25日的《东方杂志》第21卷上。这两篇同题散文同被誉为现代散文“美文”的典范,同被称为学生语文课本范文的典范。这段文坛佳话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朱、俞二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利用同样的素材甚至同样的题目却能立意独到。角度凸显个性,角度展示才华。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素材却往往会因为视角的变化便能成就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散文如此,论文也是如此。紧扣主题论述问题,是说文章立意首先应以准确为前提,离开了准确性,论证便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但在“准”的基础上,应试者还应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倘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再好的素材做起文章来也会大打折扣。所谓立意独到,就是要善于围绕主要问题,选择新的角度去立论,使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且常写常新。应试者在论述问题时,角度一定要新颖、独特,比较而言,这样更容易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我们不妨再看一份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3题的一份答卷: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 曾经是感冒良药的康泰克,如今让人为之害上一场“大感冒”。含PPA的药品对人有害的消息传出,此药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政府禁止,公司撤药,患者拒服,各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有人指出:PPA对人不利,药厂早知却不公开,试问公众健康权力谁来保障?社会呼吁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 俗话说:得啥别得病,但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不得病,所以就医就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药品也成为一个巨大而稳定的市场。这一关系着人们贴身生活的大事,我们党、我们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好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 古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药品存在不良反应谁来先知呢?谁有义务有责任把好监测这一关呢?建立完善的医药监测机制,成立专门化、专业化的监测机构,加强对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是很重要的。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首先要不断提高监测的能力。在我国,由于经费的问题不可能很好地开展这项工作,但我们要本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这件工作。开源节流,专款专用,不断充实监测机构的硬件和软件,提高监测能力。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要重视对厂商的监测。在PPA事件中,有些厂商在撤出含有PPA药品的同时就推出了替代品,有人指出大量厂商早就知道PPA有害。假如我们在含PPA药品未进入市场或进行审批生产时就予以查实禁止,那么PPA事件就会成为无源头之污水,无根本之恶行,又何需事到临头再铲除呢?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要加大监测的透明度与公开度。在PPA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很明显地说明如今的监测工作的透明度不够,公开度不高,人民群众对药品了解不够,厂商监测机构与患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的一些机构与工作人员对群众的贴身生活大事负责不够。我们应该建立领导与专项工作人员负责制,专门问题专人负责,出了问题找专人。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还要同当前的医疗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在厂商、监测机构、医院与患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竞争、监测、就医与经营机制,真正为人民、为群众办实事。 总而言之,各级政府、各级医疗机构、各药品监测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本着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的态度,做好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医疗监测机制,来促进医疗体制的改革。 这是一份评价较高的答卷。仅就立意而言,文章选取了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这一独特视角,以建设性的心态,客观冷静地分析了加强药品使用监测工作的意义和基本途径,条分缕析地阐述了建立完善的医疗监测机制的重要性。文章没有过分纠缠于已经发生的失误、没有去批评有关部门工作的失误,而是集中力量正面阐述主要问题,通篇围绕着怎样为药品市场兴利除弊这一中心点层层展开。 3旗帜鲜明确定论述问题的标题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旗帜。一个醒目的标题,往往能够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一下子吸引住读者的目光,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和评论的兴趣。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必须旗帜鲜明,必须准确精当、生动贴切、内容丰富而具体地表明作者论述主要问题的基本立场。1953年1月1日,河南省安阳县南崔庄党支部领导的互助组正式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们顶住了少数富裕户“没见过鸡毛能上天”的冷嘲热讽,克服重重困难,由小变大,不到三年实现了全村合作化。中共河南省安阳地委合作运动办公室以此为素材写了《安阳县南崔庄的党支部依靠贫农带头办社,实现了全村合作化》一文发表在1955年11月2日的《河南日报》,后来毛泽东在选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收入该文,但把文章的题目改成了《谁说鸡毛不能上天》。“谁说鸡毛不能上天”,这一标题言语精练、旗帜鲜明而又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拉了过来。实践表明,一个好的论文标题往往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论文本身的整体评价。题好一半文的说法,虽然不无夸张之嫌,但也决非无稽之谈。 应试者在确定文章标题时必须注意:(1)文章标题必须与文章内容相契合,不能让人看后不知所云甚至发生歧义;(2)文章标题应当简明、精练、生动、贴切,不仅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而且又能言简意赅地点出作者的鲜明态度和文章所要论述的基本内容;(3)文章的标题不能干瘪无物,应当体现丰富的意蕴和哲理,但同时又不能流于大而无当、空泛乏味。 下面我们来看一份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3题的答卷: 这事不是小事——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印刷公司与居民楼仅一道砖墙之隔,这边劳累了一天的居民想要休息,那边车间机器轰鸣声沉重刺耳。印刷公司是国有企业,需要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关心和支持;居民是合法公民,需要安静,不需要噪音,这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公民H把此事闹大了,他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实,这事是小事吗?说它小,是因为人们以前一直不在乎这个,工厂生产挣钱事大,自家事小,何况居民楼里还住着公司员工的家属呢。这实在不是小事。印刷公司把它当成小事儿一桩了。区环保局不是限期整改吗?把车间的窗户用砖头一砌,好,效率真高。这就是它所承诺的隔音墙。公司要生产,要赚钱,要技术改进,所以引进先进设备,加班加点,精神可嘉,效益也上去了,这是好事。但印刷公司却忘记了,经济效益的获得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搞生产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何况,拒绝噪音污染,享受生活的安宁是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容侵犯。 居民H没把它当成小事。对H来说,确实不是小事,日夜浸泡在超标噪音里,最终导致脑溢血的突发,虽经抢救,仍有后遗症。人命关天,这事儿小吗?不小!H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遂向环保局申请赔偿,未果又诉之区法院,未果又上诉。这是社会的进步。他的行为并不表示他不关心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我们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有问题都要为这个中心服务。但经济建设必须与其他社会方面的建设相结合。经济发展是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是我们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强调的。概而言之,企业的发展必须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制订环境保护法规,加强环境保护是政府在保证社会效益的一项措施。这应是大事吧?从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或单位给人们造成的污染危害事件。这说明这不是小事,积少成多,也早成大事了。如果说,某印刷总公司的噪音污染仅仅导致了H居民一人的生命危险或这一带居民楼的生活麻烦,那么,许多个这样的印刷公司如果得不到惩罚和有效治理,受到危害的就绝不是H居民一人,也绝不是红星新村5号居民楼的居民们了。 认识到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远远不够。某印刷公司仅堵塞车间窗户来塞责,也只是将社会效益看得像他们公司的一道砖墙一样可有可无。怎样才能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呢?这是企业在改革中所要想,想而后所要做的。尤其是国有企业,它所肩负的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何其大。为什么中央将国有企业的改革看成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之大吗?印刷公司单纯地引进了先进设备,却没有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先进的企业理念。这种简单的改革并不是真正的改革。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国有企业的改革仍是一大难题。具体到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绝不应仅仅应用在经济效益的获得上,还应应用到社会效益的保护上。环保问题是科学技术引进工业生产中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之一,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得当会有害。环境污染,最后仍是“解铃还需系铃人”,还需要依靠科技进步。这是企业自己要做好的事。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的监督、引导不可或缺。法律作用的实现还靠公民能够知法、用法、护法。居民H就是个榜样。 法院觉得这是麻烦事。不是麻烦事,谁还去找法院?法院也不许偷懒。 政府不觉得这是小事,也不觉得这是麻烦事,需要的是切实解决问题,不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咋叫政府呢? 这事儿的确不是小事。 这份答卷选择日常口语“这事儿不是小事”为标题,看似平淡却透着新奇,有点独具匠心、出人意料,既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又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同时,作者以副标题“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补充,更加让人对作者的论点一目了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整个论证过程中,自始至终紧紧抓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层层推进论证自己的中心论点,并且通篇紧扣“这事儿不是小事”这个题目,首尾呼应。不难看出,该应试者具有相当高的综合分析能力与文字驾驭能力,具有相当娴熟的写作技巧。 二、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当论述问题的基本主旨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精心安排论文的结构了。论文的结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谋篇布局,指的是按照某种逻辑关系对选好的材料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阐述作者的观点。由于文章的内容不同,作者的角度各异,文章的结构形式也必然是多姿多彩的。不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是论文的最基本要求。作为一种论文文体,申论考试中对问题的论述的部分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1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在谋篇布局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中心思想与材料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精心安排好各部分、各要素在整个结构中的位置。例如,为了论证中心论点,在文章写作时总是会在中心论点下面再确定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纲”与“目”的关系。再如,在整篇文章中,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的部分是提出问题,有的部分则是分析问题,有的部分是解决问题,各自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上,有的属于并列关系,有的属于递进关系,有的属于因果关系,有的属于转折关系,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是不同的。谋篇布局,就是要根据文章各部分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确定它们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把材料组织得严密周详,无懈可击。 请看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一文的论述: 这里我想回答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既是真的,又是纸的,这是一个由真变纸的过程的问题。变即转化,真老虎转化为纸老虎,走向反面。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不独社会现象而已。我在几年前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不是真老虎,为什么要重视它呢?看来还有一些人不通,我们还得做些解释工作。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它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反动的、落后的、腐朽的阶级,在面临人民的决死斗争的时候,也还有这样的两重性。一面,真老虎,吃人,成百万人成千万人地吃。人民斗争事业处在艰难困苦的时代,出现许多弯弯曲曲的道路。中国人民为了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死了大概几千万人之多,才取得一九四九年的胜利。你看,这不是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吗?但是,它们终究转化成了纸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这是历史的事实。人们难道没有看见听见过这些吗?真是成千成万!成千成万!所以,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 毛泽东对问题的阐述从一切事物都有两重性这一规律出发,引申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进而点明它们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的特点。然后结合史实,分别阐述了为什么它们既是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又是纸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对待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思想。毛泽东的这篇论述短小精悍, 结构严谨,逻辑缜密,语言明白晓畅而又活泼风趣,读起来铿锵有声,非常具有感染力。 2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一篇好的文章,层次要明确,条理要清楚,让人一目了然。首先,层次之间要有一定的顺序,哪个部分在前,哪个部分在后,要有主有次,有条不紊,否则就会显得颠三倒四、主次不清,逻辑混乱。其次,层次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连贯性,或承接,或转折,或并列,或因果, 都必须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加以酌定。层次的确定,段落的划分,先后交代,上下的衔接,首尾的照应,也都要有安排得恰当、得体、自然、和谐,使通篇论述顺理成章、浑然一体。最后,层次与层次之间界线要清楚,意思要分明,不可彼此重复或相互矛盾。层次之间一旦夹缠不清,就会出现逻辑混乱,论述问题的思路就会受到阻滞。 下面是一份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3题的答卷: 试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便是在有些地方、某些领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调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规划中的盲目性与城市不断扩大化所产生的矛盾 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未制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其合理布局,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工业生产区与居民居住生活区的合理划分问题。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数目的增多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势必会导致工业区和居民生活区界限模糊。 如前文资料中的红星村,原本位于城乡结合部,后来由于当地政府未制订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导致错综复杂的H一案。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法制建设不同步所产生的问题 改革在我国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各项法规、政策应与经济发展相配套。而现在在我国有些地方,法制仍很不全,法制的完善步伐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是企业、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仍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各项法律配套措施仍不全,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及经济改革中的新问题、棘手问题时往往无恰当、准确的法规予以运用。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某些地方经济和发展有所失调的主要表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其必然的原因,也有其偶然的一面。一方面,任何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过程中也一样,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与改革总的成就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缺乏长远的眼光,急功近利,是出现一些问题的重要因素。这些弊端是可以经过我们的努力去克服的。 综上所述,解决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 (1)通过教育、培训,增强有关部门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大局观。切实落实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按部就班,克服贪图眼前利益的狭隘眼光。 (2)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人民群众在改革进程中自觉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完善各项法规、规章制度。对各地区经济布局、发展规划进行严格审查,努力消除经济与社会失调发展的现象。 只要我们切实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严格有效的各项措施,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诸如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调等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不断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这份答卷的突出优点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应试者把自己在阅读材料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梳理排序,围绕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一思路条分缕析地逐一说明,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文章把阅读材料发现的两个问题直接摆出来,指出了经济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两个社会问题,层次感非常强,让人一目了然。针对问题提出的几项对策也条理分明,干脆利落,没有任何拖泥带水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