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 正文

最后说说“请家长”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1 15:08  新浪教育

  最后说说“请家长”

  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家校合作方式。小学老师经常是采用放学后把学生留下(我上小学时,哪个同学被老师“留下了”,那可是一种很严厉的惩罚了),家长来接孩子时给孩子告上一状的方法。高中老师就理智多了,请家长到学校来的比较少,问题实在太多了,老师忍无可忍了,顶多给家长打个电话通报一下情况而已,因为老师们明白这么大的孩子
家长已经左右不了了。“请家长”利用率最高的就是初中老师。初一到初三,年龄13岁~15岁,青春期正萌动着呢,真可谓“多事之秋”也真够难为这些初中老师的,求着学,哄着学,压着学,斗智斗勇,软硬兼施,实在没法子了——找家长。上课说话,找家长;男女之间传纸条,找家长;不完成作业,找家长;考试作弊了,找家长;甚至哪篇古文没默写下来,也找家长……真累!家长累,老师也累,关键是大家累了半天没有什么效果,没效果那不就是一个“败招”吗?既然是“败招”,老师们为什么不能想办法改良一下,修正一下,有点新意呢?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治标不治本。我有时真替那些怒气冲冲地喊着“把你家长找来”的同行们着急。

  家长要不要找?要,但调整一下策略,可能事半功倍。试举一例:在第一章里我曾写过我的一个得意门生王海洋,尽管他十分优秀,但高中期间也时不时犯点孩子们惯犯的小错误。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在作业上偷懒,今天做题缺步骤,明天少交一门作业,后天作业放家忘带了,有那么三四次以后,我意识到他在放松自己。我不但要让他家长了解这种现状,还要联合起来敲打他一下。于是在一次他说把物理作业忘在家里了,我没动声色,悄悄给他妈妈打了一个电话,首先说了一下王海洋近期表现,本着“响鼓也要重锤敲”的原则,我请求他妈妈配合我。因为知道他妈妈就在所住部队大院门诊部工作,时间上有一定弹性,所以就请他妈妈专程给儿子来送一次作业,一来借机教育王海洋,二来“杀一儆百”,给其他同学提个醒。商定好后,我回到教室,一脸严肃地向同学们宣布:“最近老有同学忘带作业,从安全角度考虑,我也不能让你们回家取。从今天开始,咱们实施一个新的办法,谁忘带作业我就打电话让家长来送,你们不心疼你们的爸爸妈妈,不怕影响他们的工作,我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今天就拿王海洋开刀,我已经通知了他妈妈,九点半课间操时将作业送到。”同学们一个个面面相觑,王海洋更是无地自容。我至今忘不了当天那一幕:王海洋妈妈骑车来到学校,巧的是那天风特别大,我们三个人面对面站在办公室,身高1米8的王海洋低着头,满脸流汗,他妈妈借机会教育了他一顿。王海洋是一个特别孝敬父母的孩子,从那一刻起,他真的把教训铭刻在心,再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其他同学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说忘带作业了。就这件事来说,我既请了家长,又告了状,但是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个家长请得值,应该也是一次成功的家校合作。

  请家长,作为负责任的老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一种手段,本身并无过错。但是我想应该注意这样三点:一要明确目的,为了什么事,请家长要达到什么目的,是不是能够收到预期效果,老师都要先想清楚,免得劳心伤神,生一肚子气,还不见得解决问题。我就经常听到一些任课老师给班主任下指令:“把你们班×××的家长找来。上课不听讲,也不知道在底下干什么呢!”或者“叫××的家长来一趟,他孩子要再不好好完成作业我就不管他了”。像这种老师“一气之下”做出的请家长的决定往往是徒劳的,学生上课在干什么连讲台上的老师都不清楚,家长又怎么能知道呢?至于说“不管了”,怎么可能呢?越是这些嘴里说着气话,追着找家长的老师,责任心才越强,根本不可能放弃一个学生,所以这样即使把家长请来了,也达不到目的。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把请家长、给家长打电话这种沟通不要仅仅局限在孩子有了错误之后。孩子有进步了,给家长报个喜讯;学习优秀或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把家长请来介绍介绍经验;召集三五位家长座谈一下,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及家长的建议;即使孩子的错误必须告知家长,也不要一告了之,而是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和教育孩子。总之,不要把“请家长”这种善意的举动搞得那么沉重,让孩子惧怕,让家长不安,这不过是老师与家长之间一种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从学校和老师角度谈家校合作,除去传统的家访、家长会、请家长等方式外,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教育环境的变化,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默守陈规是行不通的,人人都会从

青春期走过,但“青春期”的概念却是近些年的时尚语。其实说白了,对于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人来说,“青春期”教育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难题,是对我们教育水平的考验,总不能败下阵来吧。在实践中要不断摸索,不断寻求更适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我们责无旁贷。

  家校合作是双方的,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学校、老师正在投入越来越大的热情和精力做这件工作。作为互动的另一方——家长,据我所知也有合作的愿望,甚至有许多家长为孩子的培养和教育真是不遗余力。但是显然效果并不怎么满意,否则就不会引出“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的话题了。其实被扣上“更年期”帽子的家长们也很苦恼,现在都是一个“宝贝儿”,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成功与失败都是100%,谁也不愿留下遗憾。就在最近我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自责和懊悔溢于言表:女儿中考成绩不理想,被一所不太中意的高中录取。如果家长提前活动一下,可以在择校政策许可范围内,花3万元重新选择一个相对理想的学校,但是由于家长动作迟了一步,错过了机会。孩子自知“理亏”,虽然郁闷但也无可指责,妈妈可就受不了了,电话中一再表示对不起孩子,没有尽最大努力去为孩子争取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担心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终身遗憾。我虽然也开导、安慰了她一番,但我知道,任何语言也抹不掉家长心中对孩子的这份“歉意”。

  其实家长真的欠孩子什么吗?我的回答是:欠,也不欠。不欠的是对孩子的那份情、那份爱,那份成长中的关心,那份生活中的给予。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们,用他们的付出淋漓尽致地向孩子倾注自己的爱,得到的回答却是:“妈妈,您的爱我受不了!”“我最怕看妈妈的眼神,她的眼神里期望太多了,爸妈的爱让我不快乐。”就是现在生活在大城市最底层的农民工们,他们把用身体和生命挣下的每一个铜板积攒下来,为的是“回家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可是就在他们为儿子的将来创造和积攒财富的时候,他们还未成年的儿子却辍学,不再接受正常的教育,你难道能说这不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吗?所以我说为人父母,或者作为家长在对待子女的“爱”上不但不欠,而且只多不少。但是家长们欠的是正确的教育理念,理智的教育方法和恰当的教育手段——这恰恰是今天家庭教育的软肋,因此才不堪一击,因此才屡战屡败,因此才不被孩子们接受。

  著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在北京电视台2004家庭教育论坛上引用孩子们的话,把父母们称为“菜鸟”,据说是港台的泊来语,意思就是在网络方面的“笨蛋”、“白痴”、“什么都不懂”,孩子则自称为“老鸟”。现在的情况是“菜鸟在教育老鸟”,而且是用传统的方式,一厢情愿地教育,“老鸟”们能服气吗?不服气又怎么能接受呢?现在许多教育方面的专家都在大声疾呼“家长要学习教育”,“教育孩子先要教育家长”,“教者应修身”。这种呼吁和提倡无疑是个好势头,绝大多数家长一定会接受。但是据我了解,家长们最迫切需要的答案就是:“我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这个话题很广泛,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回答,我仅从家校合作这一点出发,谈谈我的看法。

  家长要充分认识与学校、老师良好合作的现实意义。我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确确实实有不少得意之作,培养出了一批像王海洋、张思宇这样的好孩子,转变了一些某一方面略有欠缺的所谓“问题学生”。家长们总爱在人前表达这样一种意思:“碰上关老师是我们孩子的幸运。”或者是“这孩子幸亏遇上了关老师”。每当这时我定会给家长纠正:“没有您的配合是不可能成功的,家长功不可没。”的确是这样,不是家长与我达成共识,没有家长的精诚合作,单枪匹马的我再有本事也未必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样道理,家长的心气儿再高,单枪匹马也难遂心愿。既然家校目标是一致的,而老师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无论如何也应该高出家长一筹,家长如果能够做到主动沟通,虚心求助,善于协调,合理配合,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就能助孩子健康成长一臂之力。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充分,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割裂开来,形成几种错误认识。

  其一,我为孩子选择了好学校,已经尽到了责任,剩下的教育问题就交给学校和老师了。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上了好学校并不是绝对进了保险箱,清华、北大学子照样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持这种观点的往往是事业有成、工作繁忙,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孩子上了3年初中,没开过家长会,不知孩子老师姓什么,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几班,初中毕业没考好,再花高价钱上高中——这样的家长我见过不少。

  其二,有的家长很自谦,认为自己不懂教育,甚至文化程度不高,也辅导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师了。这些家长的着眼点只在孩子的“功课”上,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帮不上忙,所以客观上放弃了与学校的积极合作。

  其三,不好意思打搅老师。这样的家长还真挺多。心里特别想跟老师取得联系,想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状况,或者发现孩子有问题了想求助于老师,让老师给支支招。但是犹豫再三,“算了吧,别给老师找麻烦了”,有的家长还十分通情达理地表示“我这一个孩子都这么费劲,人家老师管40多个呢,别给老师添乱了”。殊不知您的这种好心有时候还真耽误事,失去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另外也可以说明家长们有时真不太了解老师们的心,只要对孩子有好处,能帮助孩子进步,大多数老师对自己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

  我们北英中学逯广芬老师教初三时接手一个底子薄弱一些的班级后,为了改变班级面貌,主动征得家长们的配合,除家访、家长会外,还为全班48个学生每人建立一个联系本,该表扬的、该批评的,学校有什么重要通知,每一次单元测验的成绩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或多写或少写,每天都要逐一落实。学校本无这方面的要求,逯老师自己给自己加大了工作量。

  家校合作并不是中国的创新,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关注。美国早在1900年就建立了“家长教师协会”,1993年第25届盖勒普民意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如果家长积极参与其孩子的教育,学生在校表现可能更出色”。但是中国的教育国情中有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这就决定了家校合作在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家长们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力戒浮躁,脚踏实地地、真心实意地和学校、和老师携起手来,直面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相信1+1>1∶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