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作文高分一招鲜 > 正文

范文六:慎选“安”字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7 17:34  新浪教育

  说“安”

  ——慎选“安”字

  提起“安”字,你多半会看到国人微笑的脸。是啊,有谁不喜欢“安”呢?“安”代表了稳定,代表了幸福,至少,国人多是如此看的。

  这时想起了一个王朝的都城——长安。这座都城,古老却蓬勃,质朴而辉煌。它是大唐历史的见证,它的名字有着动人的寓意——“长治久安”。在这座都城中,唐王朝统治者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成就了大唐在历史中的盛世,缔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辉煌。沧海桑田,长安城仍然静静地矗立。即使曾经繁华辉煌,纵然也有动荡兵燹,它始终矗立着,宠辱不惊。它的名字中寄托着人民永远的希冀——“长治久安”。好一个绝妙的“安”字!

  人们希望获得“安”,历代仁人志士也在努力追求、创造一个“安”的局面。耳边回响着屈原执著的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什么呢?求君主的圣明,求百姓的福祉,求国家之“安”!

  然而,真能“安”吗?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位僵卧孤村的老者。那是陆游在吟诗吧,虽然“镜中衰鬓已先斑”,却仍挣扎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至死仍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而他不知道,南宋王朝的统治者求的只是一隅之“安”——那风景如画的临安。哈,恰又是一个“安”字,只可惜是“临时安定”。易安居士变卖家产追随朝廷,最后也只得叹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只是那执政者不是“人杰”,也不会、更不愿做“鬼雄”,他们只愿在风雨飘摇中“一晌贪欢”,莫“辜负了窗前月明”就好。

  于是我感叹。从古到今,国人一直在追求“安”,可能真如鲁迅先生所述,即使只是做奴隶吧,只要有安定的环境,那也是万幸了。所以我们就一直坚信“跟着安定走,幸福向你招手”吗?所以我们可以抛弃正义、抛弃尊严去乞求所谓的“安”吗?所以在动荡的晚清,我们才会签下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吗?

  我们喜爱“安”,然而我们也要提防“安”。不要因一晌贪“安”而蒙敝了双眼,不要因为图“安”而丧失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想吾泱泱大国,数千年基业,定要将“安”字慎选。

  旁批

  *“慎”是告诫,“慎”是分寸。

  *“微笑的脸”,爱悦之情传神刻画。

  *稳定能长久吗?幸福是真正的吗?且看下文细细分析。

  *第一主体:思“安”求“安”。

  *“长安”之名,寓意深刻,凝聚着历史的辉煌。

  *“实现了”“成就了”“缔造了”,表明“安”梦成真。

  *“长安”并不“常安”,“安”之难求可见。

  *正因“安”难求,所以才以“长安”寄托希冀。

  *“安”该如何获取?一个追索千年的问题,也正是作者要有所忠告的问题。

  *屈子矢志,作者可谓知音。

  *第二主体:慎“安”防“安”。

  *“然而”将笔锋一转,引出深重忧思。

  *熟诵的课本内的诗句,经妙手化用,爱国诗人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临安”之名,有几分无奈、几分颓丧,细思又有几分讽刺意味。

  *“不肯过江东”是不愿苟安。

  *“一晌贪欢”正是前朝亡国之君的血泪教训,奈何历史一再上演重蹈覆辙的悲剧。

  *鲁迅说“暂时做稳了奴隶”,“稳”不就是“安”吗?

  *对民族心理的理性反思,发人深省。

  *对居高位者的严峻拷问,深中肯綮。

  *不“丧失中华民族的气节”是求“安”的底线,是作者开出的“慎选‘安’字”的良方。

  【总评】这是一篇与人们的惯常认识“唱反调”的文章。“安宁”通常为人们喜爱向往,作者却大胆地提出“慎选‘安’字”的主张。领异标新或许并不难,难的是把“反调”唱对、唱好,唱得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

  文章从对“长安”“临安”两个古地名的遥想,衍生出对历史的感怀与反思;从对唐、宋、清史事的检视,引发了对“慎选‘安’字”的辨证认识。作者反对的并不是真正的“安宁”,而是无耻的“苟安”和无尊严的“乞安”。如此慎重地把握分寸,避开了容易出现漏洞、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足可见作者经营的良苦用心。

  【迁移片段】忘记和铭记(全国丙卷文题)

  是否还记得那个王朝的都城——长安?这座都城,古老却蓬勃,质朴而辉煌。它是大唐历史的见证,它的名字有着动人的寓意——“长治久安”。在这座都城中,唐王朝统治者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成就了大唐在历史中的盛世,缔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辉煌。沧海桑田,长安城仍然静静地矗立。即使曾经繁华辉煌,纵然也有动荡兵燹,它始终矗立着,宠辱不惊。它的名字中铭记着人民的希冀——“长治久安”,永远不会被遗忘。

  (凤潇 点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