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作文高分一招鲜 > 正文

范文七:安宁的人生充实有味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7 17:34  新浪教育

  说“安”

  ——安宁的人生充实有味

  一看到“安”字,我就想起了“安宁”。

  安宁,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平静,是“乱云飞渡仍从容”的镇定。

  安宁,让你的人生充实有味。

  安宁,就要有闲适的心情。如此,才可感受人生的充实有味。

  王维有闲适的心情,我相信他感受了人生的充实有味。不然,他怎会有“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真诚劝告?不然,他怎会有“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率性而为?不然,他怎会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细微体察?

  是啊,正是闲适的心情,使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闲适,给了他安宁,于是,他的人生如诗,亦如画。

  安宁,就要有平静的状态。如此,才可独享人生的充实有味。

  苏轼有平静的状态,我相信他独享了人生的充实有味。在他眼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不足惧,因为“卷起千堆雪”是美妙的视觉享受;在他心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必悲,因为“千里共婵娟”是美妙的心灵享受。

  是啊,正是平静的状态,使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静,给了他安宁,于是,他的人生波折,却壮丽。

  安宁,就要有镇定的境界。如此,才可承担人生的充实有味。

  毛泽东有镇定的境界,我相信他承担了人生的充实有味。少年时,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长征时,他“更喜岷山千里雪”;胜利时,他“宜将剩勇追穷寇”。镇定给他以清醒,助他以成功。

  是啊,正是镇定的境界,使毛泽东拥有“哲人的深邃,诗人的浪漫”。镇定,给了他安宁,于是,他的人生光辉,而伟大。

  闲适,便能感受到人生的充实有味;平静,便能享有人生的充实有味;镇定,便能承担人生的充实有味。有这心情,有这状态,有这境界,真正的安宁将植根于你心中。

  心底安宁,人生于是充实有味。

  旁批

  *以内心感受“充实有味”而不是以外在得失作为评价人生的标准,正是“安宁”的人生追求。

  *引用三诗句,既是诗意地诠释“安宁”的内涵,又是分指下文所论这三句诗的作者。

  *第一主体:安宁者享受人生。

  *第一层:闲适者安宁。

  *以诗论人,“闲适”正是王维诗歌的主要风格。

  *“真诚劝告”“率性而为”“细微体察”的解读简约中肯,可谓善读王维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是对王维诗画艺术的高度评价,又是对王维诗画人生的艺术写照。

  *第二层:平静者安宁。

  *以诗述怀,“平静”正是苏轼胸襟的豁达豪迈。

  *政治风波险恶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不足惧”,人生遭际坎坷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必悲”,是解读苏词,更是解读苏轼。

  *以范仲淹名句为苏轼作评,新颖而贴切。

  *第二主体:安宁者创造人生。

  *第三层:镇定者安宁。

  *以诗叙功,“镇定”正是毛泽东取胜的关键所在。

  *撷取“少年时”“长征时”“胜利时”三个重要历史片断,表现毛泽东一生丰功伟绩,举重若轻。

  *以“哲人”“诗人”来评价毛泽东,正是基于全文以“充实有味”的内在感受评价人生的标准。

  *收束总结,再次强调,反复咏叹。

  *全文多用短句,简洁而意蕴悠远。

  【总评】展读此文,一股优雅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这气息不仅仅来自于文中近二十处、超过四分之一篇幅的诗文名句引用,也不仅仅来自于文中蕴藉有致的诗化语言、从容淡定的风格气度,更直接来自于文章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仿赋体的结构方式。

  文章举证三例,每例相同位置的句式遥相对应,文句相仿,在重章复唱中文意逐层递进。这种叠句重章的结构显然是继承了语文课本中的《诗经·秦风·无衣》“赋体诗”的传统,以“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层层揭示出“安”的真谛,章句重叠,回旋反复,余音袅袅,情致深远。

  【迁移片段】位置和价值(全国乙卷文题)

  苏轼立足于平静,我相信他独享了“美”的价值。在他眼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不足惧,因为“卷起千堆雪”是美妙的视觉享受;在他心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必悲,因为“千里共婵娟”是美妙的心灵享受。

  是啊,立足于平静,使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静,为他创造了波折,却壮丽的人生。

  毛泽东立足于镇定,我相信他创造了“伟”的价值。少年时,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长征时,他“更喜岷山千里雪”;胜利时,他“宜将剩勇追穷寇”。镇定给他以清醒,助他以成功。

  是啊,立足于镇定,使毛泽东拥有“哲人的深邃,诗人的浪漫”。镇定,为他创造了光辉,而伟大的人生。

  (凤潇 点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