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十周年庆典 > 正文

在读法律硕士代表发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11/25 23:20  新浪教育

  主持人:感谢阳学长对于法律硕士教育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最后有请法律硕士的受益者两位在读的法律硕士发言,首先请05级法律硕士刘惊涛同学。

  刘惊涛:尊敬的韩院长、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法律硕士教育路向何方”。

  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觉我这个发言没有多大必要了。韩院长从领导角度把问题归纳的一条一条非常清楚,冯教授到美国学习了,Alex Wang对美国又有亲身感受,海洋大学的阳露昭教授分析了两个八条,我这方面的意见只是其中的一点,有一些也是不谋而合,我已经工作一段时间了,我感觉比较符合美国的教育,年龄比较大了,仍然来到这里学习也说明人民大学人文教学也是和国际接轨的表现。

  我这里简单的说两方面的问题。法律硕士的定位十分明确,就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实务型人才。而法律硕士设置背景是在法律人才数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需要应运而生。任何一个事务在发展之初、诞生之时都成长的非常迅速,现在我们在法律硕士诞生十周年之际,有必要好好反思法律硕士的现状。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法律硕士的现状。法律硕士十年发展之路,始终处于快车道,近年来更是驶入了

赛车道,呈现出了招生院校数量增长快,报考人数稳居前列的一排繁荣景象,但其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从开办法学硕士的院校来看,总体上尚可。人大法学院老师配备的都是教授、主干课程配备的博导,一般的院校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再一个是就业与设置路径相背离。目前就业现状比较严峻的形势下,专业比例下降,从对04级人民大学毕业生的问卷的调查中,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就业单位和去向予以重点考虑,法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或者党政机关、科研单位,都是比较好的地方、比较好的单位,对于专业考虑应用法律还是考虑在其次。当时的调查比重真正到法院或者到检察院到事务所的占百分之十几。三是招生院校极其数量扩展过快。法硕招生院校由最初八个扩展到目前的49所,客观适应了社会发展,表面上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但是从法律硕士发展趋势来看存在一系列矛盾,目前的研究生扩招带来的问题不仅是涉及到就业,尊重知识的氛围在减弱,读书无用论又重新抬头的迹象,这一点关系我们民族的发展,正如法律本科设置过多过滥所带来后果,法硕的发展从整个法学教育角度统筹考虑,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步调相一致。

  二、法律硕士如何健康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法硕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同时意味着诸位校友重担在肩。我们今天目的是探讨法律硕士的发展方向。法律硕士招生考试相关课程的设置,目前法硕考试课程分为民法、刑法、宪法、法制史、法理,共五门,一共两张试卷,法律硕士入学以后面临最大压力是司法考试,如何把入学考试和司法考试相结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是司法考试的指挥棒,左右着法学教育,也可以说是干涉了法学教育。在面临找工作的压力下,众多学生的选择趋向实际,入学后围绕司法考试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我个人需要把法硕入学考试的科目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把法硕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和在校专业设置和就业工作统筹考虑,从整体上这是一条线,因为司法考试的卷分为民商法卷、刑法、行政法和宪法,民诉、刑诉、刑法,民法和刑法应该带上诉讼法,我很赞同。原来的法理、法制史如何探讨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法理和法制史更能反映法制的本源,在学了民法、行政法、诉讼法以后,听人大教授讲诉法理、法制史对法制史文化的熏陶,以及法理对个人的影响很重要,我认为法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并不在于背后法理多少,而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东西,你到底能够利用多少,之所以有这样的设想是借鉴外语教学的一些改革。

  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从中学到大学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却张不开口,原因是语法把我们禁锢住了。假如我们的法学教育有几年就非常好,再加上潜在的文化、经济各方面相结合可能更适合一些。像学汉语一样,语法学习的再好,但是你是一个语言学家的天才。对于许多人来说,能够读一些东西、能够写一些东西,比如说写优美的散文或者写诗歌,这些并不在于你语法掌握的多好。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明了,如何给法律硕士定位,定位本科偏低,定位于法学专业硕士的教育又有些偏高,这正如钟表一样,走慢了不行、走快了同样不好,走的准才好。所以现在人大法学院推出法硕专业课教材我是完全赞同的。

  接下来说法硕生的专业教育问题。现在法硕生的定位是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的人才。复合型运行不好就可能演变成杂合。现在运行的比较好是理工科加法律,外语加法律,这主要是在国际化背景需要侧重复合型人才。当然如知识产权、专利权等相关专业,有无专业背景确实不同。随着法律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复合型是比较恰到好处的。中文加法律、律师加法律并不是不好,培养的趋向可能是为国家考

公务员的非常高,干部培养的特别多,可能将来政治精英多一些。我想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能否让法硕生有一个比较具体的复合呢?让法硕生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专业方向。诚然全国众多高校,包括人大法学院法硕生都有导师,我的设想是随着明年法硕学制变成三年,可否有这样的设想,第一年对法学核心课程进行基础教育,这是顺应入学考试几门课程的调整之后,应该压力不会很大。第二年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业课深化一些的教育,这个教育类似于现在法学专业硕士。第三年在专业课教育的基础上,辅之与实际操作。这种分阶段,层层递进的教育方式把第二年、第三年类似于法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探讨如何更好发挥法硕教育的优势,以至于对法学教育的冲击以及大背景下如何运作这也是要考虑的。

  当然这样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会报考比较实用的比如民商法专业、行政法、宪法专业,对于法制史或者法理假如没有人报考,我认为这个大可不必担心。像民商法或者行政法针对党政部门的需要,社会上需求多,必然就设置的多。比如说环境法人数少了,就业前景不一定不好,有可能像Alex Wang一样成为国际化的人才。目前人民大学的考核方式是多样的,不同科目根据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考核,能否进一步放宽考核的方式呢?合同法考试要求写一份合同,这样实务性的操作更强一些。诉讼法考试就要求写一份诉讼文书。或者真正进行一场模拟法庭对抗,一个模拟法庭需要许多人,简单说一个合议庭有三位法官,有一位书记员,还有当事人、律师、证人、鉴证人,可能一个小班几十个人,两三个法庭就完全展现出来了,这种切身实地的体验,和书本上写很多论文、写很多材料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在这儿发言一样,我在下面和老师谈笑风生,我在这儿发言就感觉心跳的很快,但是多来几次我想就好了。我入学考试的时候,30度的高温,韩院长还是西装领带,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大法学院的风格。我选修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案例,知识产权考完试以后,老师说我们开卷考试,现在根据所学找出你认为知识产权当中所存在的五个问题。你没有对知识产权整体的把握找什么样的问题,人民大学的教育真的是让我领教了。还有知识产权案例,老师说考试结合平时所学寻找一个案例,我们课堂讨论的实战经历中哪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比较有见解,你自拟题目。假如没有平时的功底,短短三个小时你能写什么份量的文章。我觉得这种考核方式是可取的。

  总之,对于法学教育,我观点是从入学考试的科目设置到在校教育和考核方式,肩负社会实际需要和司法考试,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复合型、实务型教育,造就出一批复合型、实务型、高素质人才。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风趣的刘学长。下面请06级在职法律硕士陶健同学发言。

  陶健:尊敬的韩院长、冯教授、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学长大家好。很荣幸作为06级代表发言,出于对法律职业的崇敬我报考了人大。法硕的严谨与发展对我国法律建设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我想以在读学生谈自己的三点看法。

  第一、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强。传统的法学教育以传授系统科学知识为目的,很少考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法律硕士是不同于传统法学专业教育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特殊类型的教育,但在各校的实践中,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法学硕士培养模式,在相当程度上被移植到法律硕士教育中,从而导致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多大差别,同样缺少培养和训练学生操作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专业理论课门类全、课时多,学生负担重。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开展法庭调查、法庭观摩活动,法律硕士的课程设置以传授知识为主。

  其次教育观念有点落后。在法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上,没有把培养具有法律操作技能的实用人才作为法律硕士培养的目标。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要求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培养要求和教学方案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堂教学和法条教育,缺乏全面素质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缺乏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培养模式上没有建立起与法律部门相适应的协调机制、共同办学机制。更多是脱离司法实践关门办学,只管培养,不问是否适应需要,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因为这种观念导致部分老师在课堂过多的纠缠复杂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硕士人才并没有多大帮助。

  再次教学方法单一,学校的法律硕士教育应该采用填鸭式的培训方式,案例教学、边缘教学、多媒体教学少之又少,缺乏启发、引导,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大多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如何注意现行的法律条文,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条文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而这种条文的纯粹分析在现实当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条文分析必须与事实认定、人际关系的处理、利益的冲突、特定的文化和道德以及种种社会状况相联系。

  第四,人文教育薄弱,职业道德观念淡薄。法律硕士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职业道德观念要求非常高的法律实务部门,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没有专门针对法律硕士开设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平时也很少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活动,从而使法律硕士对法律职业的认识理解不深,缺乏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品德,而司法人员的思想和道德品德对社会和个人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一次公正的判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对法律的崇敬心里。

  第二方面我想谈一下我国硕士教育改革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第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但涉及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法制统一与法律尊严。我国现行法律硕士课程中设置的司法课程明显偏少,有些课程内容急需改革和充实,因此有必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重新规划和设计我们的法律硕士课程内容。

  第二,与国际接轨的原则。法律全球化首先意味着法律向全世界的开放,这就意味着增加法律的透明性、可预测性。我们要创造共有的观念、规则和技术,从前提上消除法律规范的冲突,要求法律硕士要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并能够处理各种跨国法律问题,能够相互合作,并在不同司法体制下有效工作的法律专业人才。

  第三,遵循法律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原则。法律硕士教育应当是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法律硕士教育应当注重培养法律精英的品质,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专业方面,硕士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法的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正义的信念,作为精英不仅要有系统的法律知识还需要对法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系统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法的价值的条件,这些价值包括对人的尊重、对人权的保证,对自由公平的追求。二是在社会和大众的关系方面,法律硕士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是大众中的一员,又有别于一般大众,我们要有更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担任着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在工作中要更多考虑大众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在个人修养方面,法律硕士教育应当培养我们学生演绎自律,不断进行道德修养训练的自觉性。由于精英的职责和大众的期望,精英要有更强的自律精神。我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状况是社会一般成员的典范。作为职业教育,法律硕士教育最终目的在于有志于从事法律实务的人进行科学且严格的职业训练,使我们掌握法律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巧,娴熟的处理社会当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第三方面,我们认为法律硕士改革要处理得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关系。虽然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但法律硕士教育却不能走大众教育的道路,应该保持精英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原因在于作为法律工作者,我们为社会提供的不是一般的服务,而要维护社会正义良好运行的必须制度的提供者。我们不能是仅仅的法律知识,不能是仅有一技之长的人,我们必须有法律信仰,有职业伦理,有良好的法律理论,能够理解公平正义较完善的完整的人,法律教育着眼于追求一系列的目标。

  第二,处理好法律硕士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法律硕士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其从事法律工作的前提必须通过国家正规的统一司法考试,司法考试作为我们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在法律硕士教育和法律职业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其价值在于将符合现代法制要求的法制精英选拔到法制职业队伍中,要在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框架内实现选拔复合型法律专业人才的目的,一个现实的选择是必须走法律专业人才,选拔与法制硕士有机结合的道路。要实现司法考试与法制硕士教育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求司法考试不能忽略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的实际,必须衔接好与实际法律硕士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尊重司法考试的规律,加快法律硕士教育的改革步伐。无论我们怎么定位司法考试和法律硕士教育的关系都应当充分尊重法律硕士的专业特色和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不能把法律硕士教育简单的视为统一司法考试的考前辅导。

  第三处理好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不仅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更要注重能力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逻辑严密、功底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准确的陈述法律事实、寻找甄别法律证据,法律硕士教育要更多关注素质教育。

  以上看法是我的一点点思想上的火花,可能以偏概全,请大家多多指教,但无论怎样,我热爱法硕,热爱人大,更热爱人大法学院共同的家园。

  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