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春春:解析美国文理学院教育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6日 22:43   新浪教育

  赵炬明:赵春梅老师讲的跟昨天许子东讲的一样,就是重要的是思路,是过程。下一个发言是王春春同学,我们发现美国最好的本科生教育主要是在那些顶尖的小型文理学院里而不是在大学,我们派了一个博士生过去学习了一整年,请她讲一下她的研究心得。

  王春春:非常感谢有这么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其实感受挺多的,限于时间,我简单谈三个问题,第一个为什么要研究这种小型私立文理学院,第二个落实到微观的层面,通过小型文理学院具体一门课程的教学,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后就是从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在国内常有人关心我博士论文做什么研究,我说是研究美国小型文理学院,很多人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我总要费很多时间来解释这是什么样的学校。在国外文理学院读书的一些中国留学生,一听说我做这个研究,都很高兴很支持,说你赶紧把这个研究做出来,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这类学校,要不然我们回国找工作都难,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在“野鸡大学”呢。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其实这类学校是非常精英非常好的,可惜在国内很少为人所知。即便是在美国,了解这类学校的人也不特别多。很多人还对文理学院有一些误解。我认识一位教授,他坦言在获得文理学院的教职之前都不知道竟然还有这么一类小学校在提供着如此个性化的教育。另一位文理学院的教师则直截了当地指出,文理学院有点像是中产阶级的一个“秘密俱乐部”,似乎并不想让更多人知道。事实上,美国很多大学教授都很鼓励自己的孩子到文理学院去读本科,为什么呢?了解的人都知道,那些顶尖的文理学院被喻为“看不见的常春藤”(Invisible Ivy League)。之所以被誉为“常春藤”,是因为他们的本科教育确实是非常出色,与传统的常春藤学校有得一拼,甚至还超过他们;被认为是“看不见的”,是因为他们规模很小,且默默无闻不事张扬。

  这类学校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一直坚持文理教育或者说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传统。很多学校都宣称自己提供自由教育或者文理教育,但是具体做法可能很不一样,我们不仅要看他们怎么说,还要看他们怎么做。第二,规模很小,平均规模可能在1600人左右,小的可能只有500人,我去调研的这个学校Macalester College,建于1874年,在2007年秋季有1873个全日制学生。第三,以本科教育为主要任务或者唯一的任务,没有研究生教育,这意味着本科生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他们有许多机会与教授一起从事科研。在这类学校,即便是大一大二的学生,都有可能与教师一起从事研究活动,大三大四的学生与教师一起研究,则是很平常的事。难怪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常常受到著名大学研究生院的青睐。第四,强调卓越的教学,主要根据教学能力遴选和聘任教师,在决定教师能否获得终身教职的时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至关重要;没有研究生助教给本科生上课。我调研的这所学校,有157个全职教师,其中94%的人持有博士学位或本领域的最高学位。第五,实行寄宿制,上大学住校在中国不是新鲜事,但是在美国要求学生住校的大学并不多,文理学院一般要求学生至少有两年住在校内,有的学校甚至鼓励学生四年都住在校内,目的是为了营造浓厚的共同体(community)氛围。第六,小班授课;生师比低,一般是11:1左右,排名前三的文理学院的生师比大概在8:1左右。Macalester College的生师比大约是11:1,平均课堂规模是17个人,最小班级只有5个学生,该校66%以上的班级规模小于20人,14%的班级人数小于10人。以上是文理学院所共有的特征,当然,各个学校或许还有自己独特之处。

  下面我具体举一个例子,看看文理学院是怎么教学的。这门课程叫做英文创作导论课,说通俗一点有点像国内的中文写作课,这个班有12个学生,都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师是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同时也是位作家,其作品主要以环境问题为主题。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以环境问题为主题进行诗歌或者散文等方面的创作。选择这门课的学生,据调查,都是热爱写作,并且关注环境问题的。

  这里我想提到一个和国内特别不一样的细节,就是在这些文理学院,每个教师在学期第一节课的时候会把一份详细的课程大纲发给学生,上面不仅有教师个人的联系方式、课时安排、作业要求、课程政策、还有具体到每次上课前要阅读的内容以及要讨论的话题,等等。有的教师还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写在上面。有的不仅把办公室电话甚至连家庭电话都写在课程大纲上发给学生。为什么把家庭电话放上去,因为文理学院尤其鼓励学生跟老师在课堂内外多交流。课程大纲一旦发给学生,老师就得严格按计划行事,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学生就有意见。

  我也拿到创作导论课的课程大纲并进行了研究,发现很有意思,Macalester College一个学期共有14周,单这一门课就要求学生提交12篇作业(学生的创作),几乎每周一篇,作业难度逐渐递增,这12篇作业占课程考核成绩的55%,占了一大半,有没有期末考试呢?没有,但是有一个期末项目(Final Project),这个仅占5%,其他40%的成绩则来自平时的课堂出勤及课堂讨论(20%)、读书笔记(5%)、参加朗诵会并写评论(5%)、作家及作品介绍(5%)、期末课程作品选集(5%)。显然,这个考核方式非常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考定终身。

  学生必须在每次上课前把作业打印出来或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教师和其他同学,确保每个人在上课之前都能阅读到其他人的作品。课堂上主要是每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由其他同学评论,然后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修改后的作品交给老师评定成绩。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上除了讨论自己的作品外,学生还要围绕指定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通过这门课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教师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会创作,这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过程的训练,而这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这种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你看,学生不仅要会写,还要会倾听,并且要能够对别人的作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评论。限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不能再展开,总之,这类学校其实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我将以博士论文或其他形式与大家分享我的研究心得。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赵炬明:这个小型文理学院印证了昨天龚放老师讲的概念,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根本,而这种学校就是保持小规模,通过大量的师生交流,来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第二个,这种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要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教授就是专心教学的。所以师生互动、专心教学这是做好本科教育的根本。下面请徐老师谈他的看法。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 首届新东方教育论坛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