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年苦寻好人始末:受助学生来汉读书找月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1日 10:36   武汉晨报

  记者:全是省内的吗?

  月疋老人:省外的也有。

  记者:以前捐助的对象都是什么样的人?

  月疋老人:大多是从报纸上看到的需要救助的人,有困难者,有见义勇为英雄家庭。

  记者:以前也留“武汉月疋”的名字吗?

  月疋老人:没有,那时不留名。

  记者:那您为什么对利川中学捐资助学时要留下“武汉月疋”的名字呢?

  月疋老人:因为需要长期汇款,所以就编了一个名字。

  从小吃苦知道穷人需要帮助

  记者:您为什么做好事不希望被人知道?

  月疋老人: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一种乐趣,而且我在经济上也有这个能力,我的儿子在国外,女儿在银行工作,收入不低,捐这点钱不算什么。

  记者: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

  月疋老人:我是湖南乡下人,小时候吃过苦,记得抗日战争那年,跟父母逃过难,14岁就拉过板车,我知道穷人的困难,只要我能帮上忙的,我都会尽力相助,唉,你好像又是在采访,我做的事是我自愿的,不希望别人回报,更不希望被宣传,你想想,如果我做了这一点事就上了报,同事、邻居怎么看我,请让我继续隐姓埋名做好事。

  记者:那好,最后我代表利川一中的师生和武汉晨报向您致敬和问好!

  月疋老人:谢谢,希望你们能尊重我的最后意见。

  寻访“武汉月疋”始末

  1996年,一位武汉老人致电利川一中,想资助一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此后,学校每学期开学都会收到“武汉月疋”汇来的汇款,但老人未透露真实身份。利川一中师生开始寻访“月疋”老人。

  2006年底,老人来信称患病但助学不会终止。2007年上半年,汇款到,但老人音信全无。

  2007年08月27日,晨报以《“武汉月疋”,孩子们想对你说声谢谢》为题报道了“月疋事件”,并寻访“月疋”老人。

  2009年1月23日,晨报回访报道“月疋事件”,“月疋”老人捐款仍在继续。

  1月31日,记者在武昌找到了“武汉月疋”并采访了他。

  至今,“武汉月疋”向利川一中汇款11900元,使5名贫困生受益。

  背景

  疋:①音pi,匹的异形字,量词。

  ②音ya,同雅

  12年助学 12年寻找

  隐

  月疋老人隐身捐助利川一中贫困学生的故事,要从1996年的秋天说起——

  一天,时任利川市一中办公室主任的陈昌荣老师接到了一通来自武汉的长途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很苍老,明显是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爹爹。

  果然,对方“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一名来自武汉的退休老人,想了解一下利川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该校学生的生活标准。

  先是很意外,随后陈昌荣就弄清了对方的意图。原来,老人想捐款资助该校的一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从高一直至高三毕业。

  这通电话之后不到一个星期,一张汇款单寄到了学校,汇款单的落款只有“武汉月疋”四字,附言也很简单:资助一名贫困生的生活费。

  没过几天,陈昌荣再次接到了老人的电话,询问钱款是否收到。陈昌荣再三询问他的姓名和地址,想表示感谢,可老人就是不愿说,“请不要了解我是谁,也不要找我,我会在有生之年不断资助贫困生”,说完,匆匆挂断了电话。

  此后在每学期开学后,这位化名“武汉月疋”的老人都会准时将一张汇款单寄到利川市一中。1996年秋季至1999年春,每学期400元,1999年秋天开始,汇款提高至500元。

  多年过去了,经手接收汇款的利川一中校办主任换了三任,但“武汉月疋”仍坚持每年准时将钱寄到学校,从未间断。

  截至2008年底,“武汉月疋”的资助数额已达万余元。

  12年前,开始捐助时他就隐身

  找

  月疋老人持续12年的“无形”资助,不仅在经济上缓解了五名贫困学子的窘境,更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来自利川市元堡乡瑞坪村普通农家的学生吴琴就是其中的一例。

  2005年,吴琴以中考601分的优异成绩被重点高中利川一中录取,但她没有感到兴奋——年迈的爷爷长年卧床;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在家照料老人孩子,母亲则在福建打工赚钱。想到还有两个妹妹在读初中,这个品学兼优的女孩作好了放弃读书外出打工的心理准备。这时,班主任哈康找到了她,将500元钱塞到她手里:“这是一位好心人给你的生活资助,好好学习,他每学期都会给你寄钱的!”

  哈康口中的好心人,就是“武汉月疋”——吴琴是他在利川市一中资助的第四名学生,此前的另外三名学生,都已考上大学。

  此后,每逢新学期开始,“武汉月疋”的捐款总会如期而至。吴琴顺利念到高三,2008年参加高考,并被湖北民族学院录取。

  在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读研的谭美超,也是“武汉月疋”资助的学生之一。2003年,谭美超考上大学。同样,一到武汉,小谭就开始寻找老人,但因线索太少一直未能找到。

  受助学生来汉读书找月疋

  再找

  能当面对老人表达感激和崇敬之情,12年来几乎成了利川一中全体师生的共同心声。

  昨日,记者电话连线现任校办主任何德友。他说:“正是在这位老人的帮助下,我校的五名贫困学生才没有失学,老人帮助了我们12年,12年了,不求回报,不留姓名,您到底在哪?我们全校师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见老人一面!”

  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武汉月疋”多年来一直刻意隐瞒自己的身份,能够找到他的线索实在是太少,校方和媒体的多番寻找一次次无功而返。

  2000年秋,利川市一中一行10余人到武汉考察学习。学习之余,老师们来到“武汉月疋”汇款的地址附近四处打听,却没能找到一点线索。

  何德友至今还保留着“武汉月疋”的一封来信,信封右下方的地址栏上,只写着非常简单的“武汉中山路”。

  何担任校办主任的几年来,“武汉月疋”只来过几次电话,几乎都是在汇款之前,询问受助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在通话中,老人从不谈与自己身份有关的话题。每当校方问起,他也不正面回答,以至于时间一长,经手的老师也不再追问——这成了双方的默契。

  2006年5月的一天,“武汉月疋”来电询问吴琴的学习情况,不到三分钟就挂断了电话,何德友忙回拨了过去,接电话的却是街头电话亭的老板娘。对方告诉何,确实有个70多岁的老人打过电话,人已经离开,看面相不熟。

  利川一中到汉寻月疋

  继续找

  月疋“身体不好” 各界寻访

  在与利川一中的寥寥可数的联系中,月疋老人曾两次透露出自己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好的信息,这让那些心怀感恩之情的人们倍感揪心——

  2006年底,“武汉月疋”写信给利川一中的老师,询问定向捐助学生吴琴的汇款是否收到,信末还提到:“今年初我小中风住了一次院,以后是牙痛,拔牙、补牙折腾了一个多月,接着又是脚痛,不能走路,直到现在仍未痊愈……”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