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棒喝:停止大学办分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 21:18   长江商报

  十意见之陆

  停止大学办分校

  自21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一些大学又办起了跨地区的分校,有的甚至从东北办到了东南沿海。更有甚者,连北京的某名牌大学的附属中学,也在全国各地办起了多所分校。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商业炒作行为,对分校所在地,是拉大旗作虎皮;对分校举办者,是为了丰厚的利益。例如,珠海市与某大学签订了一个协议,提供五千多亩土地无偿地给该校使用,大学就可以利用这些土地招生赚钱。这种做法就是变相的教育产业化,一定要制止。

  ◇声音

  设分校 是用高学费赚钱

  湖北高等教育研究专家邓万民认为,从全国的高校来看,设有分校的学校只是少数,但其影响却非常大。如某一本重点院校,在一个县级市设立有分校。高考招生时,该重点高校在本部的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一本控制线高出数十分,但其分校的录取分数线虽然要求至少要进一本控制线,但却存在较大“弹性空间”,即有些考生达不到重点高校的录取线,但可以通过高学费的形式进行招录,有的甚至能降批次录取。但因毕业时,学生的毕业证仍然盖的是一本重点院校的公章,导致高学费进分校的市场还比较大。如此一来,高校就可以通过在外地设立分校招生赚钱。从现有的分校来看,其学费往往要高出本部学费3-4倍,如有的分校一年学费达到1.5-2万元左右。

  “在外地设分校,除了可以招生赚钱外,还能照顾一些关系。”邓万民说,因为在外地设有新校区,就必然要设行政岗位,这就能腾出空间安排“关系户”,而这又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本报记者 何辉

  十意见之柒

  整顿大学的科技开发园和研究院

  重点大学为了使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试办一个科技开发园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多,多则必滥。有些大学把建科技园当作圈地的手段,居然能办三个、五个科技园。如果不是做秀,就是有意浮夸,浪费国家资源是犯罪行为。

  有的大学到处建立研究院。研究院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但现在一些高校研究院依托校友会挂个牌子,靠培训和卖文凭赚钱。不仅玷污了研究院的名声,而且助长某些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

  “大学要发展科技园是毋庸置疑的。”武汉理工大学后勤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史四卿说。“高校中有很多科研成果需要依靠科技园来转化。在大学里研究,在周边孵化,在科技园转化为产业,三级跳不可或缺,欧美发达国家也都是如此。”

  目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集中在东湖高新区建有大型科技园,成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史四卿认为,武汉几所大学仅有一个科技园,不存在过多过滥的现象,“2008年,理工大科技园的10家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总收入37.47亿元,上缴税收1.33亿元。”

  ◇声音

  高校建科技园应严格审批

  史四卿表示,我国高校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有一些不成功的个例。他建议打破一校一个科技园的惯例,建设联合的科技园,将几所高校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也防止了土地的浪费。另外,有些文科类院校和以教学为主的院校,本身不具备研发能力,也没有适合转化的研究成果,却盲目申请建立科技园。史四卿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该严格审批,确实有价值的技术,才能批准建园。

  本报记者 郭婷婷

  十意见之捌

  实行教授定编制

  现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菜教授”、“水博导”,甚至一元钱买几个教授的戏言 。大学中教授职称评定严重失范,致使不少教授名实不符。以前大学教授多是博学多识的学者,受人尊重。可现在大多数教授,学历不全,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低下,丧失了魅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追求表面学历、学位、头衔,不下真功夫做学问。二是大学之间相互攀比,看谁的教授多、博导多。那些拥有教授和博导资格评审权的重点大学,更显得浮躁和浮夸,没有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是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办严格评审的,须在全国范围内由7位同行业权威人士民主评议。1993年之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位导师评审权下放,先是一些已经有博士点的重点大学拥有自行审批权,随后连一般大学也能自行审批了。据估算,目前,武汉地区高校博导超过4000人。

  ◇声音

  “以前一个学校只有几个教授”

  “我们读书的时候,一个学校只有几个教授,博导就更少了。”原湖北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87岁的朱祖延先生说。朱祖延于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是大学者汪辟疆、殷孟伦的高足。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第一次恢复职称评定时,他被评为副教授,曾负责《汉语大字典》编写,并获得首届“中国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

  朱老说,他1947年开始教书,到1980年才成为教授,而直到退休,他也只是个研究生导师。“现在我的学生们都是博士生导师了。”

  本报记者 郭婷婷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