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教育讲坛第一期:新的教育理想与教育哲学(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8日 18:41   新浪教育

  买菜做饭大家不能认为仅仅是一个技艺,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感,对家庭一种责任,也是家庭生活的一个基本成分。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很多学校,如日本,我知道日本的普通高中,他还要开家政课。我们有中日学生的交流计划,我接待过这些学生,高二的学生到日本的高二学习一个月,他非常惊讶,日本的高中,普通高中也是上午上半天课,下午各种各样的活动,什么剑道,花道,五花八门,男生女生都要上家政课。这几个中国的高二学生就在家政课上给自己做了一件小棉袄,作为自己终生的纪念。是因为日本人买不起棉袄非要自己做吗?显然不是,就是培养你的态度、人生价值和责任感。什么叫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你不仅仅要准备进入大学,要准备进入职业生活,而且要准备进入家庭生活,这就叫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所以我们就知道杜威的教育学,跟我们传统的学科中心的教育,它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革命性的。刚才讲到为什么我们今天很多问题你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改变不了?因为整个教育理念、教育价值、教育体现就是前现代化的教育,就是学科中心的教育,你的价值观没有改变。所以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奠定中国面向未来新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下面我想具体的介绍它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当中,有哪些具体的层面。

  第一,我们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沿用的仍然是五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阶级斗争时期形成的话语表述,叫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毫无疑问。但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培养建设者,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还要有人的发展,就是作为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而接班人的提法是非常政治化的说法,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论战当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是为了反对和平演变,反对修正主义。而我们现在已经实行的是全民教育,也就是说,不分种族、宗教、性别、阶层、一视同仁的教育,所以接班人的说法不太适用。比如一个家庭是基督教的,或者是信仰佛教,算不算接班人?小孩到美国去以后算不算接班人?这个提法适用性、操作性都是有问题的。相反,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是教育的本意,所以这是一个需要拨乱反正,需要更新的一个价值。

  第二,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们实行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原自于马克斯人的发展的理想,他的价值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问题是我们要反思,为什么在我们六十年代教育现实当中,这种全面发展的理想,跟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有那么大的距离,为什么我们现在学校普遍的并没有达到这个理想,甚至离这个理想越来越远,因为马克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用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来规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小学具体培养过程,这个要求是不是有点太高了,太远了。所以我们的教育现实当中变成另外一套东西,叫做平均发展,有人称之为叫平庸发展,门门优秀,门门五分,门门五分的学生一定不是好学生,因为他的个性消失了,这就是全面发展理论另外一个缺陷。事实上它是以牺牲个性发展为代价的这种全面发展。在全世界各国的教育方针都是把个性发展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因为教育真正的功能就在于帮助不同的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自我实现价值,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

  只有在我们计划经济时期,所谓大工厂的这种机械化生产的逻辑当中,个性才是不需要的,把大家培养成同样的螺丝钉,不需要个性。我们知道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尊重和培育学生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命题,所以我们建议新的教育方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特别说一说,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基本情况就是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他的个性并没有真正出现。我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你问他你真正想干的事情是什么,你希望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不知道,说不出来。中学生也是如此,他总是说太忙太忙,作业太多,没时间考虑。给你一个礼拜不做任何作业,你有没有你最想做的事,想了半天,没有。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干什么,非常难,这是很多大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无所适从的原因,他没有真正想做的事。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可能有两个重要的标志。第一个标志,与书为友。引导这个小孩喜欢看书,喜欢阅读,这个达到了,教育就完成一半了,不用担心他会变坏了。第二个就是他形成自己的兴趣和个性。他知道主动的去学习什么,自己有自己的爱好,他自己会按照一定的方向去自我发展。

  我们知道有的学生是这样,中学的时候奠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特别喜欢电脑,无师自通,特别喜欢足球或者什么,只要喜欢一个就好,就怕他没有感觉,什么都不喜欢,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变成被动,这就很可怕。这是第二个大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

  第三个,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这一句话说起来也是很简单的,实际上是很深刻的。刚才讲到,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现实当中,事实上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只有较小规模的一批人能够升入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地方前些年,普通高中的竞争,远远胜于高考竞争。在我们的甘肃某县,初中毕业生就复读,复读三年上普通高中,这个高中阶段的普及率是非常低的。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我们习惯一种,或者到今天为止,我们管理部门,很多校长老师习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是面向一小批能够升学的学生,一小批能够进入重点学校的学生,并不是真正面向所有学生的。尽管这个理念已经出现,我们说叫“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话说的非常漂亮,比唱的还好听,但是我们知道他只是一个口号,写在墙上。我们最优秀的重点学校,也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最好的学生在实验班,在快班,是学校的品牌,学校的荣誉,全部希望在他们身上。其他的学生随大流,自生自灭。国家的教育政策也是如此,刚才讲了重点教育制度,国家集中精力办几所好的学习,到了地方就出现县一中,在有些地方县一中占用的教育资源达到全县教育投入的一半左右,甚至更多。用那么大的资源来办一所学校,换取县一中30%、20%的高考升学率,这种政策是非常有问题的,使大多数人成为教育的失败者,或者他根本没有机会获得教育。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报纸上声讨“读书无用论”,最近有报道说重庆市今年的高考生减少很多,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上大学,是“读书无用论”的泛滥。其实这个说法非常荒谬,把这个板子全部打到学生和家长的头上,认为这些人忽视教育所致。其实,基本上是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刚才讲的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只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的,所以大多数人,或者成为教育的失败者,或者被淘汰,或者自己选择离开了学校。那么更典型的一个事实就是在两千年以来,在我们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在农村的初中生的辍学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2004年的一个全国性的调查当中,全国六个省,每个省抽一个中等发达的县调查,初中生的辍学率平均达到多少?43%。

  是这些学生不爱学习吗,是读书无用论泛滥吗,显然不是,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过于强大的应试教育,使他成为差生、留级生,考试不及格,导致最后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离开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升学无望,他这个县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上普通高中,他一看自己的成绩在另外三分之二里,没有必要上了,肯定上不了高中了,初二就退学。所以实际上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迫使很多学生离开了学校。刚才讲如果这个学校是非常生动、活泼、有趣的,能够面对不同的学生提供有用的教育,能够使不能够升学的学生,也能够获得很多知识和教育,至少感到愉快,我想他就会有很多学生回到学校。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