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收到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没想到还同时收到一个既有银行卡还有手机卡的“大礼包”。近日,湖北省十余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中,不约而同地夹带了特定的“银行卡”和“手机卡”。虽然学校声称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开通号码,但同时称,如果不开通,又可能收不到学校发送的信息。(8月3日《长江商报》)
瞧,多幸运——心宜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接到手,银行卡、手机卡也“打包”送达。如今的高校考虑得就是周到。这不,有高校人士这样解释:手机卡和银行卡是学校联系赞助商免费提供给学生的,是学校推出的诸多人性化服务之一。真的如此?一不小心,有人透露这样的“秘密”:为了让某高校鼓励新生使用他们的手机,有运营商除了免费赠送号码外,还向全校每位老师免费提供一部手机。为一部手机而折腰,高校里的“商业气息”把人呛得够呛。
在商言商。高校学生数量大、稳定性强,历来都被银行、通讯运营商视为最重要的潜在客户群体。银行和通讯运营商发展客户是商业行为,让他们去竞争吧,竞争越充分,包括大学新生在内的消费者越得实惠,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货比三家不吃亏”。再者说,大学新生入学后,选购所需物品,算是一次“社会实践”,接触商品经济的起步。高校何必如此“大包大揽”呢,大学生已不是“襁褓中孩子”。
高校给新生送银行卡、手机卡,难免有与银行、通讯运营商存在某些交易之嫌。即便高校本意不想从中“获利”,但在商场打拼的银行与通讯运营商太通晓和习惯运用“商业潜规则”了,既然可以送高校老师一部手机,其他的招数相信也会用上,只怕高校抵挡不住,也防不胜防。这里面是否涉嫌“商业贿赂”也很难说。如果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关系,高校所送的银行卡、手机卡就有“趁喜打劫”之嫌,或者说,有一种人性化涉嫌“趁喜打劫”。
“金榜提名”乃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学生和家长自然会很高兴。办喜事就图个吉利。抓住“喜庆”时机和喜庆人的心理,趁着这份高兴劲,高校“送卡”,家长至少反感的程度会降低,更何况,孩子即将进入这所高校,家长哪敢“得罪”高校,不买学校的账,不怕孩子进校后吃亏?这种趁“喜”打劫与变相乱收费、搭车收费没有根本性区别,其危害性与隐蔽性更强。高校不能成为商家的“推销员”。高校“送卡”如果不能“卡”住的话,说不定,哪一天连牙刷牙膏之类的也“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