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宝成、张力、胡瑞文作客中国网解读《规划纲要》文本三大战略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本征求意见工作正在进行。这个将指导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的?从国内国际方面应如何看待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3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瑞文作客中国网,为大家进行解读。
三大战略的内涵和制定依据
问:《规划纲要》文本中提出三大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如何准确理解“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强国”这三个概念及其内涵?
纪宝成:“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态发展过程。教育现代化理论上的探索很多,比如教育观点、教育结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等。我认为,最直观、最核心的是各级教育的入学率能够达到一个高水平,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在世界上处于比较高的水准。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能够达到这个指标,教育现代化一定是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小康社会发展需要的。
胡瑞文:“教育现代化”是“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建设学习型社会才有一个基础和依托。学习型社会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完成就业以前的一次性教育,而且终身要进行学习。获得人力资源的优势以后,我国就能在国际上取得优势。因此这三个目标的实现是逐步递进的。
张力: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在某种意义上跟人口总量有关,但是更多的是跟人口经过深度开发和教育发展后形成的竞争力直接相关。因此,“人力资源强国”这个奋斗目标是这次《规划纲要》文本中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问:对于怎样算得上学习型社会、要培养出多少全球化人才才算人力资源强国,有没有具体衡量指标?
胡瑞文:在调研和制定《规划纲要》过程中,我们是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也就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参照的。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在世纪之交进入了现代化。前几年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收入比发达国家差一点,但是比我们高,我们参照他们的数字对若干指标进行了比较。他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达到了80%以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0%,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接近11年。我国经过一段发展以后有些指标就接近了,有一些指标还有一定距离,经过10年奋斗,我们认为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中等偏上国家收入水平,基本达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从普及水平上看,还包括教育公平实现程度、教育体制的多样化和创新等内容。
问:《规划纲要》文本提出了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各级各类教育也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比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需要从现在的24.2%提高到40%。这些宏观目标是如何制定的?
胡瑞文: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校生只有500多万人,现在有3000万人,增长了近5倍,这为我们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从24.2%到40%是不是冒进了?其实,这段时间我国适龄人口在下降,即使维持现在3000万人的规模,也可以提高10个百分点,因此,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提高6个百分点。
纪宝成:美国从5%到15%用了30年,从15%到50%也用了30年。法国、德国、英国从5%到15%用了20年到25年,从15%到50%也用了20年到30年时间。日本花了31年,韩国用了15年。而我国1993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5%,2002年达到15%,从5%到15%只用了10年。从现在算起,平均每年大概增长1.8%,就可以实现40%,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到2020年下降,2008年是最高峰,2020年只有8400万人,因此毛入学率是上升的。我认为,只要进行稳妥,经济发展顺利,40%是可以实现的。此外,西方主要国家的大学生按期毕业率很低,只有30%—60%,而我国本科生基本上是100%毕业。毛入学率高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的50%也可能只相当于我国的40%。
问:专家们在进行这些数据起草的时候一般依据什么样的标准?
张力:规划发展目标的一般方法是分析学龄人口不同年龄段的形态。比如说现已出生的人口会对未来的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产生不同影响。随着目前有些城镇学龄人口减少,小班化教学有可能在小学、初中开始实现,但高中阶段教育资源还不够丰富,尽管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0%,但大班额现象比较普遍,在师资质量、办学条件方面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可以配合整个数量指标的预测来统筹、谋划。
胡瑞文:这些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测算。我们以每年的人口出生率对适龄人口进行预测,人口出生率由20多年前的22%。降到现在的千分之十二点多,入学机会增加了。过去15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发展速度是空前绝后的,高中阶段教育翻了两番,高等教育增加了2400多万人,为实现2020年的目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理顺政校关系是改革关键点
问:《规划纲要》的制定是否符合当前我国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发展改革需求?是怎样凸显改革创新的?
张力:《规划纲要》文本用了差不多1/3的篇幅强调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处于深水区的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目前困扰我们前进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教育目前的供给水平,包括质量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各行各业对劳动力及专门人才的需求不太适应;二是教育系统自身还有很多不足,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内部管理制度、考试招生制度不够协调顺畅等问题。现在,《规划纲要》文本提出的改革举措大体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也在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方面作了全面部署。
胡瑞文:从战略目标来说,有两个亮点是过去提得不够的,一是怎样重视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是战略目标中的亮点,我们提出,学前三年教育的毛入园率要达到75%,学前一年教育要达到95%以上,这超过了现在中等发展国家平均水平,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终身教育,特别强调了形成学习型社会,使一个人接受完学校教育以后还有终身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纪宝成:战略目标“两个基本,一个进入”本身就是《规划纲要》文本很大的亮点和创新,还分了几个具体目标。其中,“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针对现实提出的。我国目前东西部教育差距较大,“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提出本身就是非常深刻的改革任务。公平教育是这次《规划纲要》贯穿始终的灵魂和亮点。实现这些目标要有一系列的改革,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问:这次《规划纲要》文本当中的关键点、亮点、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力:我认为,这次制定《规划纲要》的关键点是瞄准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这是一个“牛鼻子”,把政府和学校的关系理顺,是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关键点,也需要很多条件,比如,建立服务型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规则方面阳光运作等。如果“牛鼻子”没有抓住,其他改革就举步维艰。
胡瑞文:我也认为是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政府应更多地鼓励学校去探索改革和创新,使得学校在办学主体、办学模式、培养方法、课程等方面多样化,让不同的人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不能千校一面。
纪宝成:高等教育改革涉及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等很多体制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地方和中央的问题。改革是多方面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但归结到底是政府和学校的关系。首先,政府依法进行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可以说,这是我们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关键因素;其次,还要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政府宏观管理,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办学、开放办学、多样化办学。
中外比较凸显我国制度优势
问:我们在制定《规划纲要》的时候有没有参考比较发达国家教育的水平,《规划纲要》文本中提出这么多数据,未来10年会不会对这些数据进行调整?
纪宝成:参考、研究了很多。比如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美国18世纪后期、19世纪追赶英国,后来日本追赶美国,韩国追赶西欧,我国实际上也在追赶欧美,这些战略的制定本身也包含了一种追赶的战略。这些指标的制定都经过专家对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城市化的进程、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等方面的反复研究和论证,是比较牢靠的。不过,在任何规划中落实指标都可能调整,但不会出现方向性、颠覆性的调整。
胡瑞文:我认为是有把握实现的。但这是一种预测性的,在公平推进、质量提高、体制机制改革、成本追加等方面也提了比较弹性的要求,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去逐步推进,不是一蹴而就。
问:这次《规划纲要》文本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已经出台的规划相比有哪些先进之处?
张力:我们研究了至少10个国家以5年为一期的规划蓝本,他们有5个主题词: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人才本土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这5个主题词在《规划纲要》文本中有一些借鉴和参考。有的国家政策出台不一定能付诸实施,甚至因为政府更替而终止。比如克林顿提出的“特区学校”在小布什上台后就终止了;小布什提出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法案在奥巴马上台后被暂停了,他们有自己国家的国情。相反,我们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特别是《规划纲要》文本强调了各级党政部门都要把落实好《规划纲要》当作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相信实施10年后整个教育面貌会有很大改观。
胡瑞文:这次制定《规划纲要》是全局性、战略性的,把公平和质量作为两个重点。我国具有整个国家行动的特点,之所以征求全社会意见,就是要使全国人民、全社会、全党上下对这个问题达成大致统一的认识,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把我们的思想教育全面向前推进。而且这次我国作出了全面改革和发展规划,对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乃至终身教育,都提出了目标和具体举措,这在世界上也并不多见。
纪宝成:我国政策的连续性很强,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1993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9年的素质教育决定一脉相承,不断丰富和发展,解决了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此次《规划纲要》的制定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吸收借鉴了世界上若干国家规划工作的经验。(记者:高伟山 刘华蓉 编辑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