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讲坛第十一期:中国发展阶段与教育错位改革(4)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2日 10:50   新浪教育
新民讲坛第十一期:中国发展阶段与教育错位改革(4)
活动现场

  总之,我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文明之所以是群体文化,大家聚落而居,是因为单家农户搞不成水渠,当我们现在把农民全打散了,让它单家独户,并且意识形态化,这时我们就很难解决如何归集天然来水的水利建设,当代的水利需求就变成祖国大地的胸膛到处打井,打井就超采地下水,像华北大平原,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平原,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采80%以上。40%以上算超采,40%以下的天然来水可通过渗漏,通过人工补水,让它能够保持平衡,超过40%保持平衡的能力就几乎不存在了,现在我们超采到80%,还在打。乃至于西北干旱地区也靠打井超采地下水,这种生存方式对人类来说完全是不顾子孙万代的生存方式。大家平时把孩子当宝贝一样,但是真正对他们将来最大的不利是什么?是资源环境的破坏,是不可恢复的。而这些当然也都进了GDP了,都表现为增长了。发展是硬道理,不错,但是用这种方式去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模式。客观的讲中国本来应该应该是一个饥荒的国家、干旱的国家,因为祖先留下来了灌溉农业这个传统,使得我们养活了人口在传统农业文明时代,极限人口能养活一个亿,现在测算了很多次,有人说我们的极限承载能力是15亿,有人说14个亿,有人说18个亿,总之以我们现在的资源条件,利用好了我们承载人口的能力大约也就是10来个亿。如果我们进一步往下破坏,把现在的资源破坏,那我们再过20年左右,我们现有的资源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能不能承载这么多的人口,这就很难说了,那个时候我们的老一辈的人,头发白了,实在不行给自己打一针空气,安乐了,就相信后代比我们聪明,看他们怎么去解决。实际上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被破坏已经日益严重的使得我们的后代很难再这样下去了。所以,我老是在很多地方讲,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别那么固执,想想孩子,救救孩子,别把我们造下的这些不好的问题,就这么一甩手甩给他们,我们得做点反思,我们得有点诚意,知道我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适,至少得让后代能接受我们的教训。

  当然我这样说得罪了很多人的话,我再次向各位朋友们,特别是我的同龄人、我的同代人表示歉意。没关系,你们不反思我没意见,但是希望你们允许我反思。总之我每当说到这儿的时候心里边很尴尬,因为我这样做,很多我的同代人在批评我,给我压力很大。

  总之,本来我们应该饥饿,我们维持住,维持住的方式是以群体文化、社区、聚居为社会基本条件,不是我们可以轻易强调某一个单个人的利益最大化。我们不可能这么强调,这么强调对我们这种群体文明来说是不相适宜的,这个群体文明形成了几千年,6、7千年的群体文明,走到今天要被我们破坏掉的时候,允许有人站出来说一声不合适,我现在是属于战战兢兢的说一句不合适,希望年轻人多考虑,是不是一定要把我们这个文明彻底破坏掉,完全变成盎格鲁萨克逊文明?历史上不是一回事,当代自庚子赔款以来是一回事了,又是以庚子赔款所形成的教育体系,使大家慢慢认同的。

  知识体系本身有一个标准,有一个内涵的问题。所以,第二个结构性的差异、错位,第一个我说它是经济上不符合我们现在的经济基础的结构性需求。第二,在知识普及上,它也不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历史积淀。现在的教育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调整的必要,因为它的差异确实越来越大了。越是追求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越是有一个拱手把知识体系的建构权、话语权和标准制度的制定权拱手相送,有这样的内涵在里面。当然也可以反批评我,现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批评我,我一定会接受。

  当我们反思教育的问题的时候应该告诉大家中国历史上所形成的文明积淀,不是现在这个知识谱系所能理解、所能解释的,这个很麻烦。因为我们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追求工业化,你们看二战以后中国工业化加速,尽管我说了,刚才讲我们20世纪100年完成了工业化,但同时因为资源有限,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追求这么多人生存就一定会带来很大的环境破坏,还要追求工业化,于是乎排放一定是增加。刚才这张图上排放是全世界第四位,那是在我们加入全球化之前,2002年之前我们的排放是全球第四位,加入全球化之后,我们的排放,大家看左边这个蓝柱子,这是我们的排放,世界第一。中美两国加起来占全球41%,21%是中国的,20%是美国的,客观的看中国现在的排放非常严重,其中大家看最为严重的是农业排放。我们为了用现代的条件来养活这么多人,我们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大量的使用资本化的农业其结果就是农业的排放成了全国面源污染排放最严重的行业。过去我们几千年农业都是吸碳的,因为农业种绿,大家都知道农作物生长是光合作物,在太阳光之下吸收二氧化碳,变成它的碳水化合物的化学过程,农业本来是吸碳的,现在变成了一个制造污染高排放的,而且跟大家说,我建议你们考虑,越是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这种地方待,你们越得小心。因为现在的污染调查证明,发达国家大城市郊区是农业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刚才有介绍说我是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我们经常会评审这些研究项目,那些研究项目的结果给人的感觉是遗憾的。可惜我不能在这儿说数据,我只提醒各位,不要以为大城市好,大城市是严重污染的,不适宜人居的地方。大凡有点本事,或者说可以走的了的时候,那就能走就走吧。走不了,我下边还有另外一个建议可以考虑。

  我们的农业为什么搞成这样?完全按照西方模式是不行的。为什么不行?即使在工业化条件下,世界农业也分三大类:第一大类,现在大家脑子里想的,电视里画面出现的,大拖拉机一开,大农场一望无际,非常漂亮,这个画面不是中国,这种大农场世界上只有不超过10个国家才有,都是殖民地,而且都是来的外国人把本地人大部分减少,把资源占领了,就形成了大规模农业的条件。比如说美国、俄国、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等等,基本都是外来殖民者占人口的绝对比重,一般都在80%以上。美国99%以上,或者是98%以上。巴西是85%以上,澳大利亚大概也是90%以上。总之,得是80%以上的外来人口占了资源才有大农场,大农场对应的就是公司化、产业化。因此,这种模式只在世界上不到十个国家能够客观上有条件。连早期的欧洲国家,他们都没有大农场。你到欧盟国家去看一看,欧盟15国只有小农场,而且不是专业化,欧盟15国的小农场的60%是市民在搞农业。市民搞农业就要求绿色,绿色运动在欧盟国家发起,因为欧盟之间仍然是小农场为主。接下来东亚,东亚在远东之远,你们也都知道远东这个概念是到印度那儿,印东就是地中海这边,中东就到了阿拉伯这边,远东到的印度。远东之远就是我们这边,当年在西方人做殖民扩张的时候,我们这边是来的很少。所以,这一边原住民,像我们都是原住民,没有被减少,反而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原住民为主的国家,东亚基本上都是原住民,当然现在也开始有一两个,很少。原住民为主的国家都是小农业,在越南、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所有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无论何种主义,不论何种体制,不论何种政府,也不论何为领袖,都是小农业。而这个世界上,东亚国家的土改,也是不论何种主义、何种政府、何种体制、何种领袖都是人均分地。连美军占领之下的日本,推行的土改也是按人平均分的。这些又和西方人讲的土改,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领导下开展的土改不一样。世界上凡属于按照西方人讲的德先生、赛先生领导之下的土改几乎都没有成功。到非洲、拉美、南亚去看看原被欧洲殖民者控制的这些国家,他们也要搞土改。有没有成功的呢?没有。即使有少数地区的部分成功的,现在也都找回去了。比如1954年,大家知道埃及纳赛尔搞了革命,建立了政权,赶走了殖民者。他上台以后开始给农民分地,他只给百分之二十几的贫苦农民分到了地。后来换头了,萨达特上台,不承认了,原来分给农民的地也不承认,但是农民已经种上了,地主已经打跑了,搞了一场农民革命,20%多的农民分到了地,地主也就放弃了。现在说这些地方发现石油了,二代地主回来了,说这个地不是你的。农民说我已经种了40年,纳赛尔时代就给了我了。说你拿地契来,说地契都烧了,都革命了,不承认,因为第二代领导人都已经否了。第二代领导人非常关键,第二代领导人把第一代领导人土改的革命否了,所以后来的二代地主就来反攻倒砖了,现在发生相当严重的冲突。这些事当然大多数在现有知识普及下的知识分子是不去调查研究的,我这个人有毛病,老跑这些发展中国家调查这些事。尼泊尔土改,中国人很少调查,我去调查了,去了三次。墨西哥的土地革命,我去了三次。巴西的乌丁农运动我去了两次。印度的土地问题我去了四次。埃及土改因为比较远,不太好去。大部分都是在做当地这些事是怎么回事,做的结果发现确实按照西方人给定的制度体系和知识谱系来推进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一个成的。而成的只有东亚,东亚又恰恰是早期亚洲文明所形成的文明的扩散,导致历史记忆的积淀,最终形成的是整个东亚的基本制度,土地制度这个制度模式是一样的,制度的内涵是一样的。东亚是另外一种,世界上单独的一种方式,这个方式所形成的对应的形式就是综合农协,或者叫农民综合性合作社这种形式,而不是大公司,不是产业化的。

  当人们开始在到处讲普适价值的时候我倒也不反对,我只是想提一个问题,普适价值如果放在经济领域,认真讨论一下,至少在农业上还找不到,普适价值第一个层次是普遍性的经验,根据普遍性的经验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个普遍意义的理论就具有普适价值,应该是这样一层层递进。归到经验层面上,到我们农业领域,我们找不到全世界可以普遍应用的土地的经营。其它领域我不知道,我不参加讨论,我也对付不了那些非常有工夫的朋友,我的事情太多了,我还得满世界做调查研究,了解农村情况。我只提醒一点基本材料,在农业领域中好像还不存在能够普遍适用的经济类别。至于理论得从经验来,经验上我们还找不到。但愿各位能发现教育教育我,帮我找着,我也希望有生之年继续找,我也相信将来总能找到。过多少年,这一代找不到下一代找,子子孙孙愚公移山的精神慢慢找,总能找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教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