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点评论:让我们重拾亲密师生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 11:07   汉网-长江日报

  (记者李佳 通讯员党波涛)  13日,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给本报发来自己写的文章。在第2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他有感而发,呼吁“重拾亲密的师生关系”。

  他在文章中说:“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大学校园中无不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随处可见捧着鲜花的同学,他们成群结队地前往看望自己尊敬的老师。老师们今天也感到格外自豪,再度成为社会聚焦的中心,无数祝贺短信雪片似地飞来,媒体上在热烈地讨论教师节学生该不该给老师送礼,送礼该送什么礼……”

  他在文章中说:“其实,在我看来,教师节最应该讨论的,倒是如何在大学中重建那种令人值得回味、神往的自然而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大学回归育人的本位和本质。”

  马敏认为,师者所传之道,不只是学问之道,还应包括为人之道、成长之道;解惑,也不仅仅为学业之惑,更应为思想之惑、人生之惑。简言之,老师之于学生,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学生之视乎老师,不仅是自己的业师,同时也是人师,即人生的导师。

  亲密师生关系一度是常态,现在只能追忆

  在文章中,马敏引述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对师生关系的概括:“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他说,梅贻琦所说的这种“从游之义”的亲密师生关系,一度是我们大学的常态,而今似已不复再现,遂格外使人怀念。

  马敏认为,师道尊严的建立,有赖于师生间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与交流。他以汪曾祺对西南联大时期金岳霖的回忆为例:“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讲着讲着,有时会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

  马敏在文章中说:“这种过去老大学中普遍存在的平等互动、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何其令人艳羡!即使到经过10年浩劫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师生间的亲密关系也还古风犹存,并未完全毁弃。”

  做学生时曾与老师赤膊相对讨论学问

  马敏回忆说,他作为1977级学生刚进华中师大时,历史系在京山分院办学,当时师生同吃同住,老师的寝室就在学生宿舍旁边,请教起来十分方便。

  他回忆说,最令人叫绝的,是夏日黄昏,师生相约到附近小溪洗澡(水太浅,不敢称游泳),赤膊相对,讨论的却是高深的学问。有时师生同到鱼塘(权作游泳池)进行游泳比赛,鱼儿在身边扑腾,真有一番“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之乐”!读研后,更有跟随刘望龄老师(当时协助章开沅先生指导我们,已仙逝)烟花三月下姑苏,遍访长三角历史名师的美好“游学”经历。读博期间,与学友们每周一次在章开沅先生家清茶一杯,相与论道的“讨论课”,至今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不知从中受到多少治学的启发、心灵的慰藉。

  师生关系变异根源在于高教考评体系

  马敏在文章中写道:“时至今日,大学办学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师生之间曾经的那种朝夕相处、融洽无间却似乎渐行渐远了。多数老师是上课来、下课走,行色匆匆,很少与同学交流。不说老师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学生有时也叫不出老师的名字,或懒得去记他叫什么名字。这种已显隔膜的师生关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直接的后果便是那些我们曾引以为自豪、曾无限留恋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势必也将随之荡然无存了。如此,大学还成其为大学吗?”

  马敏认为,上述现象的造成,究其原因,可谓极其复杂,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兼而有之,但最根本的,恐怕还在于那种重科研、轻教学,重量化指标考核、轻人才培养质量的功利主义办学倾向所致,不能完全怪罪于今日的师生。欲纠正此种偏向,非改变此种功利主义办学倾向,收起普遍浮躁的心态不可。大学必须回归本位,育人必须成为大学的第一义,那种事实上以科研成果和项目资金为唯一衡量标准的量化评价体系必须加以更张。而可行之策,便是分类评价,教学与科研并重,以育人为本,将时间和空间重新还给师生,让他们能够自在、从容地去重建密切的师生关系,拾回那些已然飘逝的关于大学的美好记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教师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