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1989年中央民族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在已经成为该校博士生导师,并在科技新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其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在金属/半导体多层膜结构和性能、薄膜物理、低维物理的研究中,发展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纳米结的制备方法,首次报道了纳米结的量子电容效应;发展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非晶化方法,发现非晶化对量子限域效应的抑制现象;构造了基于C60分子和金属Pd纳米量子点的负微分电阻原理型器件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Phys.Rev.Lett.、J. Am. Chem. Soc. 等顶级期刊。研究成果曾获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3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5年9月,王兵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数理系时还是一懵懂少年。儿时的梦想是到北京读书上大学,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但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北京高校林立,而民院物理专业刚成立不久,专业力量较弱,实验条件比较差。民院的理科当时是那么的弱小,以至校外的人一听到介绍说是在民院学物理,都露出惊讶或不屑。在很多同学对学习和前途产生了悲观和迷惘时,在多位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坚定了学下去的信心。
王兵仍能回想起上课第二天的情景。上力学课课间休息,任课的俞琛老师径直走到他的面前,叫出了他的名字,这令他异常惊讶。俞老师解释道,他去四川招生,看到他的报考材料,发现他喜欢摆弄无线电等,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认为他学物理更为合适,从而把他填报的数学志愿调到了物理专业。在交谈中,俞老师给了王兵很多的鼓励。后来学校从中科院物理所等单位调来多位老师,特别是徐孝贞老师等,对王兵走上凝聚态物理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7初,当时正是高温氧化物超导研究蓬勃兴起的时候,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刚从物理所调来民院工作不久的徐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高温超导,并鼓励大家不但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更要积极主动地了解最新的科研动向,有机会一定要投入其中,这样反过来能更好地增加学习的动力。徐老师还鼓励王兵等同学向科学家学习他们的工作态度,研究方法,同时获取最新的知识。由于当时学校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校内没有机会直接接触科研一线的工作。徐老师联系了在物理所的吴乾章老先生,并介绍王兵加入吴先生的工作组。这样,王兵得以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进入到当时的研究前沿,系统地学习了超导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因在超导材料研究中有所发现,所以有机会参加了国内的学术会议并宣读研究报告。
转眼间,大学生活就结束了。此时的王兵经过四年如饥似渴的学习,不再懵懂如初,而是对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立志投身科学研究之中。当同学们在忙于找工作时,王兵正全身心地复习,准备考研(微博)究生。也正是这段时间,王兵参加了物理所的一次学术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博)的吴自勤教授认识并了解了王兵,对作为本科生的王兵在研究中取得的成绩非常赞赏,当即决定接收王兵为他的研究生。
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期间,王兵更是加倍努力,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并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高奖励的郭沫若奖。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被派往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到美国哈佛大学、到日本东京大学访问等。
鉴于突出的研究成果,2004年,王兵被中国科大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加了863,973等重大研究课题。在低维纳米材料、低维物理、表面物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如观察到金属量子点中的精细电子能级结构和电子弛豫的过程;发展了一种制备不同尺寸金属量子点和金属/半导体复合壳层结构量子点的方法;实现了固态条件下电子态和输运性质的表征;实验观察到量子点中的精细电子能级结构和电子弛豫的过程,揭示了不同能级结构中的电子寿命在单电子隧穿谱中的影响;实现了对自组装分子纳米线的介电性质的测量,发现分子纳米线长度和界面结构对介电性质的不同影响:利用水银 “软”电极形成的纳米结,测量了自组装分子纳米线的介电响应谱,区别出了分子链本身和界面的不同频率响应行为;构建了金属纳米隧道结的负微分电阻效应原理器件:在构建的串连耦合的金属量子点的I-V谱中观察到负微分电阻效应,并用于构造负微分电阻原理器件;通过单分子选键化学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些成果对纳米材料性质的理解及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相关论文发表在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Phys.Rev.Lett.、J. Am. Chem. Soc. 等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期刊上,被国内外同行引用200多次。研究成果获2003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并被国内媒体多次报导。
(据物理系王兵教授提供材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