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极品室友”让人无法容忍

2013年04月24日16:58  新闻晚报    

  经晓峰分析认为,首先,随着高校扩招,一个寝室里的学生可能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种种问题一下子都暴露了。第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智力成长被过分关注,老师、家长[微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都不够重视,更谈不上专业,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心态调整缓慢,“很多大一生不是大学生,而是高四生,他们的心态还停留在中学阶段,这会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的模式”。第三,现在高校学生“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很常见,跨专业、跨学院住宿令学生结识更多朋友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发现和室友交流很难,尤其一些“90后”、“95后”比较自我、不习惯主动与人沟通,使融洽的寝室关系成为奢望。第四,无论家庭环境如何,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造成了如今新一代大学生无论家庭条件好坏,都有一种优越感。然而,寝室里的贫富差异总是暴露最直接,物质条件差异带来的冲击往往很难令人适应,不利于寝室团结。第五,学业上遇到的困难也可能导致寝室人际关系恶化。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都是尖子生,到了大学里才发现,同一个寝室的室友就比自己优秀很多,心中涌起失落感、不平之意,有的学生就很失落,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导致影响人际关系。

  不过,经晓峰表示,近期出现复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博]刺死案等,皆属极端个案,其实大多数大学生与寝室室友虽偶有生活摩擦,但总体关系还是不错的。

  部分大学生排斥“心理咨询”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王晴 (化名)一直觉得自己学习、生活很累,朋友又很少,自己暗恋的一个男生对自己也没有感觉,“对于一些痛苦,我会选择自己熬过去,有时候也会在自己的微博里说。 ”她又补充了一句:“但是我微博的关注列表当中从来不加认识的人。 ”

  虽然学校里有心理咨询室,但王晴并不想去,她的理由是:“不想找,觉得麻烦。 ”而海事大学的李小木则回答,“我知道学校里有心理中心,但是我不知道心理老师是谁。而且我觉得和同学讲就好,没必要再去和老师说。 ”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有些同学并不知道自己学校有心理咨询的机构,“只知道学校大一时给我们做过一次心理普测,讲座好像有一次吧,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感觉心理机构活动比较少。 ”上海大学的徐同学表示。

  “自我中心”令女生为琐事打架

  据上海海洋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主任马莹教授介绍,如今,寝室矛盾在高校里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相对而言,女生寝室的矛盾更多一些。

  马莹教授处理过一个案例:某个寝室的三名女生投诉另一名女生,说要么让她搬出寝室,要么她们搬出寝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名女生脾气暴躁,经常冲另三个女生发脾气,说难听的话。为此,几个女生甚至还打过架。马莹了解情况后得知,导致双方剑拔弩张的原因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如某人洗脸时间太长了,窗户是否要打开,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别人的桌上。

  “经过咨询,我发现,这个被投诉的女生确实有问题。 ”马教授说。据分析,她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很宠她,使她养成了做事不考虑别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进大学后,她把这套行为方式带到宿舍,稍有不合意的事就把室友当出气筒,从而引发了寝室矛盾。

  马莹指出,高校的寝室矛盾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小学,老师和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绩,家长还替孩子处理了很多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使得许多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不懂得换位思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我发现,学习成绩越优秀的学生,越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

  在马莹看来,“女生打架”这个案例还算是好的,因为矛盾已经爆发了出来;更危险的一些案例,则是同学间的矛盾被压抑起来,个别学生对其他同学怀恨在心,这种心态就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复旦投毒案、马加爵杀人案便是这类悲剧的典型。

  心理疏通让“长发野人”回归

  华东理工大学[微博]信息学院的学工委主任赵菡已经做了十多年的辅导员工作,她告诉记者,该学院男生居多,寝室矛盾大多是由一些同学的生活习惯引发的。比如,有些男生玩电脑游戏要玩到半夜,干扰了他人的睡眠。也有些男生个人卫生很成问题,令室友们叫苦不迭。

  让赵菡印象颇深的 “极品室友”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他基本不洗澡、洗头、换鞋,也不理发,“可以说,简直不像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了”。这名学生进宿舍没几天,其散发的异味就令室友们忍无可忍,一致向辅导员投诉,提出要让这个“野人”立即搬出寝室。

  得知这个情况后,辅导员并没有对这名“极品室友”下逐客令,而是翻阅了他的档案,发现他的成长背景比较特殊。他的父母从小就不在其身边,爷爷奶奶把他拉扯成人。 “我们辅导员讨论后认为,这种成长环境导致了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他糟糕的卫生习惯很可能是由心理问题造成的,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

  发现问题的根源后,辅导员与他多次谈心,希望他改变自己,从改变自己的卫生习惯做起。谈了一次后,学生仍旧没去理发,辅导员就陪他去理。老师们还做其他同学的工作,希望他们有宽容的心,让这个可怜的孩子感受到校园的温暖。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这名学生终于“回归现代社会”,融入了寝室集体。

  “我觉得,对待问题学生,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赵菡说,“几个学生提出要把一个室友赶出寝室,我们一般不会同意,而是做双方工作。因为如果把他换到另一个寝室,而他的生活习惯不改变,那同样会危害其他寝室的同学。 ”

  据介绍,华东理工新生入学后,校方会给每个寝室配备一名“新生督导员”。这些督导员都是优秀的学长,他们会对新生的寝室生活给予指导和答疑。如出现矛盾,他们则也会上门调解。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校方还会举办“寝室文化节”,要求每个寝室起一个室名,并进行寝室文化展示,让室友们在这种氛围下增进交流和感情。

  对策:

  “最和谐室友关系”须共同打造

  理想的室友关系是“一起玩闹无话不谈”

  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室友关系是怎样的呢?

  复旦大学[微博]复旦学院大一学生小许是江苏人,住的是4人寝室,但是实际只有2人住。

  “我们寝室里一个学生因为身体关系休学了,还有一个是上海学生,没有来报到,听说考到香港的大学去了。寝室里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学生住,会经常有其他寝室里的同学羡慕。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寝室关系虽然蛮安静、蛮舒服的,但是不太热闹,稍嫌冷清。 ”小许说,她想象中的寝室关系应该更加亲密一些,大家一起去玩,一起去上课,现在的室友关系挺好,就是人太少了。

  复旦公共卫生学院的大二学生陈谦(化名)来自河南。从小到大第一次住集体宿舍的他坦言自己上大学之初对宿舍生活还是有比较大的期待的,但是两年书读下来略有失望。

  “我们四个室友都是来自不同专业,所以每个人课表不同,都有自己的事情,我们的共同话题相对较少。室友关系只能说是一般般。 ”陈谦说,他理想中的室友关系应该是彼此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经常一起出去玩。但是从目前来看,他们还没有达到无话不谈的程度,一起出去玩的机会也不是特别多。

  大学两年下来,陈谦交到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吗?陈谦坦言,目前还没有成型,他还在发展中。对于怎样改善室友关系,陈谦提出建议:“希望能有多一些以宿舍为单位的团体活动让我们参加,应该能改善我们的宿舍向心力。 ”

  高校应更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关

  谈及学校应如何在协调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上有所作为,二工大经晓峰老师表示,首先要把好新生入学教育这道关,帮助新生树立一个意识:进入大学后,作为团队一份子,不能自我中心,要学会互相协作。

  经晓峰表示,辅导员、任课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如有异常应及早进行心理干预,从而杜绝恶性事故发生。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对辅导员工作的考评会上,每位辅导员都面临一项挑战——会议室大屏幕上随机显示出一张该辅导员所带班级中某一学生的照片,辅导员必须立即回答该学生的姓名、学习情况、家庭背景等信息,以此检测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关切程度。有的学生照片拍得有些模糊,有的学生在照片里化了浓妆,但火眼金睛的辅导员依然能辨认出自己的学生,并对他们的情况如数家珍。

  “我们要求辅导员做到四个100%,即一个学期100%走遍所带班级的寝室、与100%的学生谈心、为100%的学生做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辅导、对100%的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引导。 ”经晓峰说道。

  呼吁加强对研究生心理教育

  海洋大学大[微博]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主任马莹教授认为,复旦投毒案给高校发出了警示:要更加关注硕士生、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高校的心理教育主要集中在本科生。 ”但事实上,专业知识的增加、学历的提高,未必会转化为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就像我刚才说的,学习成绩越优秀的学生,越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大多数研究生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容易在平时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可能会绝对化,所以他们的心理教育不可忽视。 ”

  马莹建议,高校应针对研究生、博士生开设心理学选修课,并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心理问题后不要闷在心里,应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她还告诫学生,同学间一旦有了冲突,要保持冷静,找同龄朋友、老师或心理咨询师倾诉,避免内心的压抑和矛盾的爆发。

  (晚报记者 张骞 朱蒙雪 俞陶然 李征 实习生 蒋婧怡 报道)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