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承载着培养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重任;
特殊教育,发挥着促进残疾儿童自立、自强的作用;
特殊教育,培育着实现残疾儿童成长、成才的希望。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特殊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八大任务之一,要求各级政府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殊教育体系的建设日益完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稳步提升。
截至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853所,在校残疾学生37.88万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37万名。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72.1%,比2008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更多残疾儿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与普通孩子一样,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全面发展。
扩大资源保障残疾孩子的入学梦
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要求“支持特殊教育”。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关心残疾儿童少年的成长。
2008年,国家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四年里,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54个多亿,在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
与此同时,中央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1500万元增加至2012年的5000万元,累计投入1.2亿元,持续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为了进一步减轻残疾学生家庭的负担,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受教育阶段的学习,国家还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重庆市特教中心主任李龙梅介绍说,该校学生每学期免除学杂费小学生410元,初中生590元,免除课本费小学生120元,初中生150元,每个学生同时享有每月400元生活费和每年800元住宿费补贴;全校每年累计投入1440080元,平均每生6100多元。
为了规范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出台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规模、学校布局、专用教室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强了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康复仪器设备标准化建设,保障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
2012年,国家特殊教育学校二期建设项目开始实施,平均每个高等院校5000万元、每个中等学校3000万元的投入,重点支持60个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和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办学规模。
随着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走进学校接受特殊教育的残疾孩子的类别在不断拓展。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河北省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福建省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中,在读残疾学生已经从视力、听力、智力残疾扩展到孤独症、脑瘫、多重残疾等。残疾相对较重的学生主要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七班学生红红的妈妈看到孩子在特教学校接受教育后激动地说:“真的特别感恩学校以及老师们!正是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换来了我女儿对于学习的兴趣,对于生活的自信,也使我们家庭少了一份后顾之忧,充满了信心!”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实施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北京师范大学[微博]特殊教育研究所邓猛教授说。随班就读不仅有利于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更有利于他们获得适应社会的基本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为了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同样能够“上好学”,浙江省的许多普通中小学建起了配备有特殊教具、学具、康复训练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资源教室,连续三年有8名以上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配有1名资源教师。宁波市达敏学校积极发挥特殊教育学校骨干作用,为所在的海曙区乃至整个宁波市的随班就读提供巡回指导、教师培训等服务,发挥着专业支持作用。实质上,每一个特殊教育学校就是当地特殊教育的指导中心、资源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彭霞光副研究员表示,我国开展的随班就读,不仅使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同一间教室中学习,更为残疾孩子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和科学的康复训练。
如今,我国已经有一半多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据统计,2012年残疾学生在校数为37.88万,其中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为19.98万人,占52.74%。
上海、北京、天津和江苏部分地区等地先后提出对残疾学生教育“零拒绝”,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创造条件,扩大残疾孩子受教育机会,不得拒收残疾孩子,对于因身体条件无法到校就读的学生,还采取送教上门方式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于文校长说,“我们学校坚持送教上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我们加强了送教的工作,现在学校有10名专职教师负责送教上门,这些老师并不坐班,但常年走乡串户,进入残疾孩子家庭,为每个孩子提供每周 1-2次送教服务,让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家就能接受文化教育、康复和社会适应训练。”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为补充的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之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能够有效地保障残疾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专家顾定倩这样评价。
提高质量满足残疾孩子的求知梦
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保障,也是帮助残疾孩子实现求知梦的前提。
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52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师范类)专业,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此外,陕西师范大学[微博]等169所师范院校也普遍开设了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能力。
2010年起,教育部将特教教师培训全面纳入“国培计划”统筹实施,并与中国残联合作,共同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微博]举办了多期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培训班。
2012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正式出台。教育部、中编办、发改委、财政部和人社部等部委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就特教教师建设规划、条件准入、培养培训、教师管理、落实待遇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了解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优化特教师资队伍结构,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海市率先提出了特教教师“双证”制度,特教教师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和地方性的特殊教育岗位证书;新疆将特教师资培养纳入师范生免费计划;天津市率先在市教研室设立特殊教育研究室,负责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
更多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参与,更多特殊教育研究团队的支撑,使得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创新不断、改革不断,探索着更加适合残疾儿童成长、发展的教学方式。
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上海市政府积极探索并完善“医教结合”的支持保障体系,开展“医教结合”专业队伍建设,建立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转介、安置运行机制,入学以后对残疾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医学评估和教育评估,相关部门共同为每个残疾儿童提供全程服务。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努力探索适合每一个残疾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教育部颁布的《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根据残疾儿童身心特性和教育规律,重新构建了适合残疾学生的课程体系。201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特殊教育委员会成立,汇聚国内教育学、心理学、康复学等方面的顶尖专家,统筹协调指导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
为了更好地实施融合教育,北京市建立了“双学籍”制度,每名特教学校学生每月至少半天到普通学校参加教育活动,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根据需要定期到特教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和康复辅助训练。“双学籍制度,使特教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优势形成互补,能更好地满足残疾学生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和融合教育的需求”,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瑞芳这样评价。
特殊教育学校普遍成立了家长[微博]委员会,民主开放的办学思路让特殊教育形成了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等多方互动,共同探索适合残疾儿童教育方式的良好氛围。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九班学生童童妈妈说,“我们家长委员会不仅参与确定学生安置方式、制定教学计划、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而且作为志愿者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合作,使得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等各种形式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满足着残疾孩子的求知梦。
构建体系助力残疾孩子的发展梦
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建立了“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200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发改委、民政部、人社部、财政部、卫生部、中央编办和中国残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构建包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
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身影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从3岁小宝宝,到18岁甚至年龄更大的残疾青年,都可以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实现自己的求学梦、发展梦。
近年来,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和福利机构普遍开办了残疾儿童幼儿园(班),开展了早期教育与康复,很多地方的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还有一些地方建立了独立的残疾儿童幼儿园。
北京大学[微博]附属幼儿园园长王燕华介绍,目前,该园共有28名残疾孩子随园就读,残疾类型包括孤独症、唐氏综合症、听障、肢残、多重障碍等。
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为残疾学生架起了升学和就业的桥梁。据有关方面调查,我国有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152所,在校残疾学生10442人。这些学校开设了一大批适应残疾人身心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包括服装设计及工艺、艺术设计、针灸推拿学、音乐学、绘画学、装潢广告设计等,培养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拥有一技之长。
视障学生戴俊林在山东省特教中专学校学习了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后回家乡创办了自己的盲人按摩店,如今四家连锁店已经安置40多名盲人就业,在临沂甚至山东省都小有名气。
截至2012年,我国设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86个,在校生7043人。江苏省南京聋人高级中学校长陈金友介绍,他们学校成立21年来,始终注重塑造残疾学生健全人格,突出功能补偿和潜能开发,近3年有221名学生考入高校,实现了高考[微博]录取率100%。
每年高考,各地都为残疾考生提供人性化服务,创设无障碍考试环境。例如,为重度视障考生印制大字号考卷,允许听障考生携带助听器参加考试,为重度肢体残疾考生设置特殊考场等。国家有关部门要求,高校不得以不具备办学条件或不符合培养要求为由,拒收确能进行所报专业学习的残疾考生。同时,为有利于残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更好的就业,提出了专业选择的指导性意见。
据统计,2010至2012年,普通高等院校残疾学生录取率为81.9%,高于近3年全国平均录取率约1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300多所高校中都有在读的残疾学生,其中本科院校占到1/3。针对残疾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这些高校都会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尽可能予以相应照顾,保障了残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另外,国家批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18个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系、班),采取单独考试单独招生的方式,为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开辟专门通道。
为保障残疾人就业,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残疾人就业条例》,鼓励残疾人就业政策普遍落实到位。教育部将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采取发放就职补贴、组织专场招聘会、重点推荐和鼓励兜底就业等举措促进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人社部和中国残联积极推动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提供岗前培训、岗中辅导、岗后跟踪等就业支持服务,用人单位积极奉献爱心、提供专岗专职招收残疾大学生,最大限度实现残疾大学生就业。2010至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残疾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2.6%、82.1%、83.3%(截至当年9月1日),均高于全国总体水平(76.6%、77.8%、78.1%)。
这些学有所成的残疾学生不仅是在校大学生们的精神楷模,而且毕业后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中就业或自主创业。在全社会的关爱下,残疾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实现着他们的发展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不久,我国将启动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聚焦解决实名登记的8万名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以“一人一案”的原则,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帮助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并解决特殊教育发展相关条件保障问题,实现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我国特殊教育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