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学教材要进入深圳学校?两岸高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日前举行,改编自我国台湾地区的高中国学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在广东地区部分学校试用,该教材的出版社中华书局在广东地区选取了深圳中学、深圳科学高中、华师附中和新丰县第一中学4所高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
记者调查发现,深圳目前仅有深圳中学、深圳科学高中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两所学校目前并不会使用这套改编的台湾国学教材。事实上,国学热目前仍停留在“社会热点”层面。由于缺乏课程标准,国学教育难以成为公办学校的教学重点。
■探索
台湾教材登陆内地
深圳学校探究可行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深圳科学高中和深圳中学早已开设国学选修课。目前,两所学校都没有使用这套教材。深圳科学高中则给学科老师配备了这套教材,进行可行性推广研究,探讨这套教材的编辑体例、内容深浅程度与现行课程标准的契合度。
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包括22单元,共节选《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及《中庸》4章,大部分单元后还编排有“今人今事”和“历届大考试题”,并融入了发散式教学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引进版教材将每个单元的台湾版“今人今事”全部替换成了内地学生熟知的“名人事迹”。比如,在“孔子为人”的章节中,台湾原教材使用的今人事例为台湾证严法师,内地引进版引用的则是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在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章节中,台湾原版教材用的典例是“教育哲人——辛志平”,引进版教材用的则是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支教劳模白方礼。
深圳科学高中语文组组长雷声认为,改编自台湾国学课程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体例非常合理,更科学更有条理性,也与现在生活结合紧密。
“我们接触到的《论语》是语录体,各章节之间没有内容上的逻辑联系,这套教材则把内容打散,以内容要点来进行重新编排”。雷声表示,从内容的广度上看,《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的材料选择面比较宽,难易适中,“比较符合中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有涉及,内容比较广”。
雷声表示,教材还根据内地的高考[微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作了比较切实的改动,增加了很多内地特色的内容,比如融入了高考的阅读、作文等试题内容,材料中还嫁接了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等社会热点,“通过这些内地事例的补充诠释,我们可以看到,《论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与现在是相通的”。
“台湾的教材只包含四书,且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了提炼,有注解、辨析,以及问题和讨论。”深圳中学语文老师郑向东则表示,实际上,学界对于怎么读国学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要读原典,体悟多少由自己的教育情况和人生阅历来决定。也有人认为,要把精华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应采用选编的方式。
雷声也认为,台湾的国学教材被中华书局引进并重新编辑,具有它的优点,但是能否被广泛地承认和推广,可能还需要时间。
■现状
公立学校设选修课
私立学校已教多年
在深圳,国学教育在私立学校蔚然成风,教学方式多以背诵原著为主,学生年龄在3岁到16岁之间,且不时有成年人前去修读。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公立学校,国学大[微博]都列为选修课或兴趣班,以半诵读和半讲解的方式进行讲授,教材皆为原著,无删减、无注释也无问题讨论。
在深圳科学高中,国学经典诵读课被列为校本选修课,以《论语》、《大学》、《中庸》等原著作为教材,采用师生诵读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40分钟的课堂内,一半时间大家一起诵读经典,一半时间进行师生讨论、交流。
“开设这门课,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和了解传统文化经典,而不是给他们固定的价值标准。”雷声表示,他们重在培养学生对于民族语言的认同感,而不是为了达到价值判断的目的。对于经典的内容,学生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就像是吃一盘菜,首先要端给食客吃,至于菜的好坏,食客会有自己的判断”。
雷声认为,教授传统文化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养成对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感,“更多的是让学生体悟做人的道理”。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也采用开放的方式,让学生谈诵读的体会,可以写成研究报告或心得体会的书面形式。
在深圳中学,从去年9月开始,高一、高二的学生每周都有一堂中国文化经典诵读课和西方文化经典诵读课,其中的中国文化经典课,采用的不仅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还有《老子》、《庄子》等原著,其涵盖内容比台湾国学教材的更广。
据郑向东介绍,第一年读下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情境,会突然和经典里的某些语句有应和,渐渐有了感悟和体会,并将其中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当中。此外,在语文作文中,也会不自主地引用其中的语句。
“在重新设计深中课程结构的时候,我们研究学生培养目标时认为,让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设计了文化审美的课程群。”郑向东认为,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其实越早越好,到了高中才设课程稍微有点晚了,实际上,深圳中学初中部已经开设国学课程两年了。
在郑向东看来,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文化有认识,除了日常的感受以外,诵读经典书籍是重要的途径。“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把经典的书籍都读一遍。至于学生能感受、理解和体悟多少,关系不大,学生在往后的整个人生道路中,自然会有所体会。”郑向东表示,语文上的古文课,主要是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而国学则重在文化的熏陶。
而在深圳兴起多时的私塾,不少也打着国学教育的招牌,他们的教学情况如何呢?在深圳孝廉读经中心,仿照古代私塾的方式,老师的作用是教会孩子诵读国学原著,而不会向学生进行讲解。
“在16岁之前,主要是让孩子背诵,这个时候孩子的优势是记忆力,而理解则还有一辈子的时间。”深圳孝廉读经中心老师李基志表示,诵读国学原著重在培养小孩子的定力,如今的孩子大都难以专心致志完成一件事,若有定力的话,会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经典原著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书,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结晶,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在深圳儒愿学堂(梧桐书院)也是如此,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中西方经典原著,国学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材是原著,这是古人以前就编订好的,比如四书五经和经典诗词”。学堂蔡老师表示,私塾大都使用原著全本教学,以诵读为主。
“如果没有诵读,连文本都不熟悉,其他的教学都没有意义。”在蔡老师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并不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而是生命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和涵养的过程。
閺傜増姘拃锔俱仛閿涙矮鎹㈡担鏇熸暪鐠愬綊顣╁ù瀣兊缁併劋绱伴崨妯肩搼楠炲灝鎲¢惃鍡曡礋鐠囧牓鐛ラ敍宀冾嚞閸曞じ绗傝ぐ鎿勭磼閻愮懓鍤潻娑樺弳鐠囷附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