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季”的AB面:非国企单位不干

2013年11月15日06:42  北京晚报    

  盘点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2014年的几百万毕业生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在2013年的毕业季,曾有人笑称“到了明年,你们就不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了”,暗指2014年的毕业生日子会更难过。实际上,近十年来,每年到了毕业季,毕业生们都会发出类似的呼声,好像找工作这事从来就没容易过,仅仅是哪年形势更加严峻、哪年情况略微好转的区别而已。

  但令人费解的是,就在毕业生们口口声声高喊着“就业难”的同时,企业却在为招工难而烦恼。各大企业不仅在开学初的10月份就已经纷纷进驻高校展开校园招聘,外地企业的大规模招聘团也在近期频频开进北京,甚至连北京市的公务员[微博]考试,都为了抢占先机而把考试时间提早了整整3个月。

  就业市场陷入了“企业招不到人,求职者找不到工作”的困局。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近日记者走进京城各大人才市场,展开了调查。

  “月薪低于4000元的不干”

  在上周末刚刚举办的华北地区第三届硕士生、博士生招聘会上,几家知名企业的展台前都是人头攒动,求职者排着长队投递简历。招聘代表几乎头也不抬,收下一份简历之后,通常只问两个问题——“应聘哪个职位”、“期望薪酬是多少”。当对面的毕业生给出答案后,他们便在简历的空白处简单地标注上类似“法务专员”、“5000元以上”的字样。剩下的步骤,就是让求职者回家等候电话通知了。整个过程通常不超过一分钟。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非常重视人力成本的问题。

  “如果是社会招聘,那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应聘者的工作经历,但对于应届生来说,一般都没有我们想要的工作经验,在首轮筛选的时候,他们的期望薪酬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一家化工企业的招聘代表告诉记者,虽然他把每个求职者的期望薪酬都记录下来,但他心里其实很清楚,这一大摞简历当中凡是标着“5000元以上”的几乎都会被淘汰。

  “我们真的给不了这么多。”这位招聘代表向记者诉苦说,前些年,毕业生的起薪还都在2000元左右,甚至1500元都有人接受。可最近两年,他们的心理价位明显水涨船高,2500元、3000元,研究生现在基本都集中在4000元以上,一些理工类的紧俏专业,甚至会要到七八千元。“成本真的很高,我们开给员工4000元的工资,实际要付出的成本大概是6000多,这里面有很高的社保、公积金、培训费,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刚上手时并不会给企业创造很大价值,我们还要花很大力气培养,可现在的大学生张口就要四五千,企业承受不起。”

  可到了毕业生眼里,4000元真的已经是他们可以接受的下限。“现在物价涨得太快,4000元也只能勉强刚够生活所需。”在招聘会现场,求职者小吴也道出了自己的难处——与旁人合租,一个单间至少也要1600元,还得是偏远地段,四环以内至少要2000元;伙食费每月再省也要1000元;电话费100元;交通费100元;买生活用品100元……维持基本的生活都要将近4000元的成本,但企业允诺的4000元工资一般都是税前收入,再扣掉税费、社保费、公积金等,基本就成“月光族”了!招聘方和求职方在薪酬问题上的矛盾成了双方达成共识的一个重要障碍。

  数说

  教育

  2014毕业生的求职期待

  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后打算

  有些2013届毕业生还未就业,2014届的学弟学妹们已经开始抢占职场“地盘”了。与往年相比,新一届的大学毕业生对职场又有着怎样的期待?

  对此,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联合腾讯教育组织了“2014届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2668份,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707份,本科毕业生1547份,硕士毕业生414份。

  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打算

  理想的工作:

  要与专业相关

  调查研究显示,被调查的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首要打算,不论高职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表示“找工作是第一要务”,而且多数人都强调要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要求找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在高职高专比例为56.4%,本科比例55%,硕士比例74.6%。而本科毕业生中,有14.5%计划“读研[微博]和留学[微博]”。

  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希望签约的雇主类型

  理想的雇主:

  稳定放在首位

  对于单位的选择,多数毕业生将“稳定”放在首位。高职高专、本科生最想签约“国有企业”;硕士更想进“”政府机构或者科研事业单位"

  调查研究显示,对被调查的2014届尚未签约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国有企业”是本科生和高职生最理想的雇主。高职高专学生42%的人表示了青睐之意,本科生这一比例为37%。硕士则钟情于“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有47%的人表示自己对此心仪。而作为现实中签约大户的“民营、个体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较低。只有19%的高职高专生、10%的本科生和3%的硕士生乐意去民营、个体企业。

  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希望就业的城市

  理想就业地:

  二线城市优先

  调查研究显示,对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北上广深”已经没有绝对吸引力了,二线城市反而备受青睐。

  被调查的2014届尚未签约的大学毕业生中,超过半数希望签约“其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这一比例在高职高专生中占51%,本科生52%,硕士生57%,想要在“北上广深”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足三成。对高职生来说,“地级城市及以下”对其吸引力已经超过“北上广深”。

  “非国企和事业单位不干”

  在最近的一场国展招聘会上,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用人单位名称以“厂”、“研究院”、“学校”、“中心”等词汇为后缀的,展位前都排起了长队;而绝大多数的“有限公司”门前则要冷清得多。一些“有限公司”的招聘代表甚至半天等不来一个应聘者,百无聊赖地打着呵欠,看着报纸。

  中国传媒大学[微博]的毕业生小陈在会场门口领到一张会刊,上面详细地列出了招聘单位和岗位的信息。他先用笔圈出自己看中的几个好单位,再按照上面标注的展位号去寻找这些可心的公司。其他的招聘单位,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民营企业一般解决不了户口,工作也不稳定,福利肯定也不如国企和事业单位好。我向一些师兄师姐打听过,其实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坐办公室,工资并不高,我有一个师姐在一家机关报里干了四五年了,才拿3000多块钱。但是她们的隐形福利高,每年可以休20多天的探亲假,加班一律按法律规定开加班费,她生孩子休了整整7个月的产假……”说起师姐的这些待遇,小陈一脸羡慕,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哪怕民企给出的薪酬高出2000元,她依然会选择国企或事业单位。

  “投了三四份简历,但都不理想,不是我向往的企业。”北京邮电大学[微博]通信专业的毕业生小肖觉得,这次招聘会上的单位没有一个是他理想当中的大企业。“那你想去哪些单位呢?” 小肖伸手一指前面一幅大唐电信的广告牌,“比如说那个企业,就不错,移动、联通、电信什么的也行。当然,还是公务员最好。”小肖根本看不上招聘会上那些民营的小通信公司,在他的眼中,只有进入国企或机关,才算是找到了正经体面的工作。

  “跟客户打交道的活不干”

  日前在雍和宫人才市场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记者发现,用人单位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板着面孔,高高在上,等待着求职者排队投递简历的样子,很多企业都派出工作人员在会场内发放招聘简章,甚至派人在展位前拉住每一个路过的求职者,向他们热情地推销自己的岗位。

  一家专做环境保护标准认证的公司有一个认证咨询师的职位,招聘方正在不遗余力地招揽求职者,小陆被招聘代表热情地拦下,“可我不是学环保的,跟你们这个业务一点也不沾边……”“没关系,我们这个工作不需要专业背景,我们会进行岗前培训。”听到这里,小陆决定了解一下。“就是通过电话联系,上门洽谈客户,开发公司低碳、环保产品认证项目业务……”招聘代表详细地介绍起“认证咨询师”的工作内容,小陆听了几分钟后,果断地打断了对方的话:“您不用说得这么复杂了,说白了,这个岗位不是咨询,就是类似推销,说服企业花钱来做我们的认证,是这样吧?”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后,小陆马上起身离开了。“什么理财规划师、法务拓展员、课程顾问……我见得实在太多了,名字起得好听,实际上还是发展客户的推销员。”小陆不满地说,他坚决不接受这种具有营销性质的岗位。

  而放眼望去,整个招聘会场内,大多数企业要招的岗位里都有“市场营销”这一类,即使不叫这个名字,性质也很类似,工作内容都是要联系客户、发掘资源、推销产品或服务。而这往往也是每家企业招聘数量最多,人手最紧缺的岗位。但毕业生们对这样的岗位往往不屑一顾,很多人一看到是跟客户打交道的工作,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开。但其他岗位,诸如人事助理、行政专员、培训师等无需直接与客户联系的岗位却都受到欢迎。招聘代表接过一份又一份简历,这就意味着,这样一个岗位将有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竞争。甚至连一些公司的前台、行政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都会有名校的毕业生抢着应聘。

  小陆告诉记者:“这些直接面对客户的工作,都是要求人办事的,每天要看客户脸色,低人一等,忍气吞声,虽然据说薪水不错,干得好的收入高得吓人,但也不如坐在办公室里安稳地领着死工资感觉踏实。”(代丽丽)

(原标题:“史上最难就业季”的AB面:非国企和事业单位不干?)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