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武汉农民工穿泥鞋走上大学讲台讲课?没错。近日,来自中建三局九龙仓项目部的农民工杜晓波、潘云德怀着兴奋、紧张和忐忑,走上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讲坛,为大学生分别讲授了“砌体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和“施工企业劳务队伍的管理”。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
近年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这一做法,可谓切中时弊,从实践效果看,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武汉这所职业院校之所以成功,跟自身的职业属性有关,其职业教育的属性与农民工的实践经验,两者可谓契合相得。离开了这一点,还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值得存疑。
近年来,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存在着跟风学习的不良现象,看见别的学校请保安跟学生上课效果不错,自己也请保安;看见别的学校请企业名人,自己也请。其原则和标准只看是否具有轰动效应而置学生的意见于不顾,置教育教学的规律于不顾,结果被动的学生成为了实验品和牺牲品。
几十年前,毛主席就曾提醒人们“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的重要性”。因此,如果不考虑自己学校特点而盲目学习别人的做法,很可能产生南橘北枳的效果。
即便是专业对口,请什么样的教师也是值得商榷的。众所周知,当教师是有职业门槛的,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授课技能。严格意义上,请农民工上讲台偶一为之则可,倘若作为正式教师,须得经过专业培训才可。如果不顾这些,就去贸然模仿或照搬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难免会出现因师资鱼龙混杂而导致的意外情况发生,到那时可就悔之晚矣。
因此,在选择奋战在实践前线的“农民工”上讲台的时候,从长期来看,确实需要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把关机制和培训机制。
从学校层面来讲,作为职业教育类的大学,可以根据自己专业设置的情况以及专业的侧重点,来和一个或几个相关企业长期合作,由学校老师和相关实践领域的专家,形成固定专家团队,对学校师资“外援”共同把关,并提供必要的相关培训,定期向学校输送一线的有经验的“师资”,并为学生提供对口的社会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从政府层面来讲,可以尝试成立一个第三方的专门机构,建立长效机制,专门组织来自各行各业有志于传授自己宝贵一线经验的志愿者,以及企业推荐来的专门人才,由专家把关将这些志愿者和专业人才,分门别类地备案,建立一个资源库,并定时组织培训。当学校需要相关的人才做“外援”时,可以通过这个第三方的平台与合格的“外援”取得联系,并与合适的人才建立长时间的联系与合作。
总之,学生不是实验品,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至关重要,所以教育中,每一种做法实施或推广前都应该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并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构建好成熟的框架和方案,方可真正地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