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关注:上海交通大学迎来建校118周年

2014年04月14日08:14  中国上海    收藏本文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南北两所大学之一,以“南洋公学”为前身的上海交通大学[微博]4月12日迎来建校118周年。在闵行校区,海内外校友纷纷回归这座中国第二老牌大学,发现一场时空交错的“年代秀”正在上演,各代校长纷纷“赠书、赠金、赠言”。

  120年前,甲午战败,交大创始人盛宣怀抱定“自强首在储才”宏愿,创办了南洋公学。昨天校庆之际,盛宣怀后人向学校捐赠了《龙溪盛氏宗谱》,为1943年木活字本,由盛氏第十五世孙盛文颐总修。这一版本目前存世稀少,仅上海、常州有藏。目前,学校校史编委会、校史研究室正利用这些档案,撰写《盛宣怀与中国近代教育》、编辑《盛宣怀教育文集》等。

  在闵行校区“文治大道”旁,伴着唐调传人的声韵气息,交大第11任校长、工学先驱、国学大[微博]师唐文治铜像揭幕,老校长人像手持亲编的《高等学堂国文讲义》。唐文治独创了一种吟诵诗歌的方式,后人称之为“唐调”,目前已入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77级学子,校党委书记姜斯宪在上海交大求学7年,留校工作10年,阔别母校19年,刚刚返校任职3个月。他特别向荣获“杰出校友思源贡献奖”的杨槱院士、徐祖耀院士以及“范绪箕奖学金”捐赠团队致谢,以他们名义捐设的基金奖金已达千万元规模。

  大学兴则国兴,大学强则国强。谈及交大未来发展,现任校长张杰院士坦言“仍然任重而道远”,表示将力推“三大转变”——发展模式从“行政主导”转变为“学术主导”,学术至上、教授治学;管理模式从“校办院”转变为“院办校”,院校成为创新实体;激励方式从“学校要求发展”转变为“师生自我价值实现”,成就强校兴国之梦。

  本报讯(记者徐瑞哲)现代化只是物质现代化吗?有统一指标、唯一标准吗?在昨天举行的“现代化:中国与世界”高端学术论坛上,与会各国学者从不同立场对现代化进行反思和重建,认为全球正处于带有多样性的现代化进程中。这次国际论坛由上海交大与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共同主办。

  参与论坛专家认为,现代化是全人类事业,有一个漫长历史过程,在不同地域和阶段,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中国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化影响下开展起来的,但它作为一个大国所实现的现代化历程将具有战略价值,也是对人类现代化理论作出的独特贡献。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