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关闭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第一届北京高校模联社团发展与合作论坛召开

2014年06月23日16:01  新浪教育 微博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2013年9月21日,以“让模拟联合国,联合你我”为主题的北京高校模联社团发展与合作论坛(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Forum for MUN Associations in BEIJING)在北京科技大学[微博]隆重召开。

  本届论坛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微博]、清华[微博]大学[微博]、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北京外国语大学[微博]在内的26所高校模联协会会长及学术指导到场参与经验分享与交流,并就社团发展、资源共享等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相关图片相关图片

  论坛由尼森模联NisenMUN、中国国际教育信息资源网、COLORWORK联合发起并主办,由清华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微博]国际交流协会、北京语言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联合承办。

  本次论坛是北京地区各高校模联组织者在总结各自院校模联经验基础上、加强对外交流联系的一个创新。论坛首先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万里博士进行开幕致辞,阐述了其对北京地区模联组织发展状况的看法与建议,肯定了尼森模联为高校模联社团搭建起的以模联为平台的新教育载体,以及COLORWORK的任务协作管理云平台对于高校模联社团工作方式的创新。

  尼森模联的创始人杨乾宇在论坛中表示,从1995年至今全国各大高校都拥有了自己的模拟联合国协会,根据中国资深模联人臧珏杨的统计,仅去年一年,北京各高校举办模联会议有28场左右,规模从几十到几百人不等。由于成立时间、学校氛围等关系,各社团、各会议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这么一个平台,使得北京各大高校的模联社团负责人能够聚集在北京科技大学一起分享经验、交流经历,以期促进本校模联的发展,并为各校模联的紧密联系与真诚合作创造可能性。

  随后,北京大学亚洲模拟联合国大会学术总监王康威向在场的各位高校模联组织者讲述“一个成功的国际性模联会议台前幕后的故事”,分享其所在模联成功发展创新的经验。他指出:不是有外国人参与就可以算作一个成功的国际模联大会,真正成功的国际模联大会是一种“理性公民”精神的培养、传播。王康威认为,模拟联合国活动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参与这项活动的大学生,而不论他们的学校、专业、种族和肤色。

  随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微博]模联协会秘书长、全国财经高校模拟联合国邀请大会主办人之一刘昕,与大家一同探讨了高校间共同主办模联大会的优势与困难。她认为,沟通不畅以及由沟通不畅所导致的效率低下是高校间共同主办全国性模联大会最为突出的两大难题。她呼吁北京地区的高校模联应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介绍了近期将由中央财经大学[微博]和对外经贸大学等五大财经院校首次联合举办模联大会的事宜,并且分析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联合办会在增强会议影响力与实力、横向拉近相关院校专业交流的双重作用。

相关图片相关图片

  针对高校模联普遍存在的沟通不畅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Colorwork推广总监向静雨向大家介绍了专门针对学生社团设计的综合性软件。Colorwork,整合沟通工具,简化工作流程,通过消息、统计、存储、在线文档编辑、日历、任务等功能,让社团的日常工作更加高效。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协会副主席李沛崧作为2013哈佛模联会议尼森模联代表团首席代表也以其自身经历在展示与对比中介绍了中国模联与哈佛模联的异同,并且对中国大学生模联发展趋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参会代表素质提出要求。

  在后续会议进程中,中国资深模联人、中国政法大学[微博]模拟联合国协会名誉会长臧珏扬详细介绍了其在研究数百份各院校不同主题与委员会的背景文件基础上,所总结到的有关起草学术文件的经验。臧珏扬指出,模联大会的背景文件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积,也不是重在论述写作者观点的学术论文,更不是向代表炫耀知识面的速查手册,而应该是一本旨在让代表在某个指示方面获得启迪,培养意识的教材。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引导代表去寻找更多的知识。

  在论坛最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副主席李超分享了其关于本校新兴模联社团茁壮发展的故事,既提出了理工科院校的新兴模联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与阻碍,又对未来北京地区乃至全国高校模联的联合发展进行了展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欢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