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省市区陆续发布普通高校学费上调信息,部分省份平均涨幅高达50%。业内人士指出,一些高校近年来投资增长过快,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一边“乱花钱”一边“喊缺钱”的现象值得警惕。多位高校负责人称,我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高校扩招后,一些省区的拨款没有跟上,学校只能依赖贷款和学费(据8月7日《现代快报》)。
人们总愿意赋予教育某种高尚的身份,如象牙塔,看着就透着崇高、纯洁、富有使命感。所以人们也始终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这么高尚的东西怎么能产业化呢?但在我看来,教育没那么高尚,而教育的产业化也没什么不好。如果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还要强调一下公平,那么在高等教育这个环节,产业化对教育发展实际上是有利的。去掉那些高尚的外衣,学生上大学不就是花钱购买教育吗?而高考[微博]不就是在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设置的一道门槛吗?我们把高校看作是一家企业,学生和高校的关系,其实就是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
高校的学费可不可以涨,当然可以,我不觉得这是个问题。这就好像商家给产品提价,这是商家的权利,消费者如果不满意,不买就可以了。问题在于,面对涨价了的高校,学生可不可以选择不买?这个好像有点困难。因为我们的高校,不是一般的商家,它们是垄断企业,而且是惹不起的行政垄断企业。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首先,因为不是自负盈亏,所以效率低下、浪费、决策不谨慎就难以避免。其次,它们不太在乎这些毛病,因为它们左右逢源,左手拿补贴,右手有定价权。
企业家自负盈亏,因此决策必须慎重,否则损失的都是自己的钱。但行政垄断企业没有这个担心,所以敢于大干快上,反正损失了都是国家的。高校也不例外,它们敢贷款、敢投资、敢乱花钱,这基本上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行为,所以负债累累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高校们并不担心,因为还有财政兜底,大不了伸手向学生要钱,而最要命的是,学生还拒绝不了。高校敢于涨学费,不是因为债务负担重,而是因为他们不怕消费者不买账。
我们的高考申报志愿是单向度的,不管报多少个志愿,学生只能得到一份录取通知书。这就造成了学校对学生的垄断,垄断就可以定价,就这个价,爱来不来。这两年,唯一对这种局面造成冲击的,就是香港各大学的介入,它们居然胆敢用奖学金制度勾引内地精英学生,不仅不要钱,还倒贴。这不得不让一直稳坐钓鱼台的内地名校搞出自主招生提前录取的办法“掐尖”。然而这样的竞争仅限于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仍然别无选择,然后任凭学费上涨,默默忍受。很羡慕国外大学那种双向选择,一个学生手握几个大学录取通知书,挑挑拣拣。而大学为了争夺生源,就必须开出优厚的条件,免学费、给奖学金,涨价?天啊,想都不敢想。
最近“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又被提起,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教育无用论”。学生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和金钱,拿到的一纸文凭居然连找份理想的工作都费劲。这么低投资回报率,当然是无用的了。如果我们不去思考读书的意义这些形而上的问题,就从市场的角度功利地看待这个问题,这是句实话。可令人无奈的是,
就这样的教育,你还没有选择的权利。除非你是个天才,或者像各地的高考状元一样,让港台及国外的高校来和我们的高校形成竞争,或者像罗永浩和韩寒那样,有勇气放弃高等教育。又除非你出身好,有足够的资本让你有更多的选择。显然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这几条路都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寄希望于高校的改革,我告诉你,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任重而道远了。现实的选择就是,念得起学的,就勒紧裤腰带缴纳更多的学费,念不起学的,就放弃大学梦打工去吧。
新文化报评论员 牛角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