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题 气象异常
(一) 气候变化问题
从1986年的冬季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21个全国性暖冬。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天气气候灾害。而未来20年全球气温增高的趋势仍将继续,这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更为严重。
(二) 气候变化的原因
1、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占90%以上
可能性)
2、 气候系统本身的自然变化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三)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 切实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
置,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避免灾害成灾难。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3、 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三个环节
4、 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针对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参考例文】
提高防震烈度 势在必行
面对汶川大地震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需要树立以建筑物防震抗震为主的思想,切实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抗震的等级,以规避地震至今难以准确预报造成的损失。
唐山大地震后,以建筑防震为主的思想便屡被提出,并在1980、1990年代形成过较为激烈的争论。赞成者认为,以建筑物抗震防震为主符合地震预报现状和我国国情实际;反对者则认为,大幅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等级将大幅度增加建筑物造价,这在当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建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背景下,不符合“少花钱、多办事”要求。
近三十年来,虽然各地都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防震等级,但只是适度而不是大幅度提高。此次“5.12”地震的重灾区,建筑物设防烈度基本在7-8度,而汶川8级地震,烈度最高达11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建筑物倒塌也是必然的。
如果灾区的建筑物提高了抗震防震烈度,做到中震“无恙”,大震虽有破坏而不致整体坍塌,就可以把伤亡减至最低程度。为此,在建筑物设计上必须果断决策,提高建筑物防震等级,并切实做好监督工作。
首先,要明确树立以建筑物抗震防震为主的指导思想。这一方面要对设防烈度提高所增加的建筑造价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整体提高设计施工的科技水平。据有关专家测算,与完全不设防的建筑物相比,按8度设防将增加建筑安全造价5%左右,按9度设防要增加建筑安全造价10%左右。目前我国的建筑安全工作量,只占建筑物总造价的40%左右,增加建筑安全造价10%,其实只占总造价的4%,应该是能够承担的。更重要的是,与争论这一问题时的20年前相比,各地方的经济实力也有了迅猛的提高,对防震的资金支撑能力已显著改善;而整体提高设计施工的科技水平,特别是要做好建筑结构整体的紧密连结,则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抗震能力。
其次,在统一指导思想指导下,由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并公布本地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并依此来指导新建位房和旧房加固。
再次,对这次地震中全坍塌,部分坍塌和基本完好的建筑物进行分类调查研究,从中汲取深刻的经验教训。如果发现了“豆腐渣”工程,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建筑质量监督的法制工作,确保建筑质量。并规定,所有的建筑物建成后,都要在适当的位置刻上设计、施工和房地产企业的名字,以明确责任。
再其次,由于农民住房在建筑中不设防,因而在地震中坍塌最严重。建议各地政府从本地农村的实际出发,研究提高农房抗震能力的措施,并切实指导监督农房建设。
最后,学校建筑物的防震烈度要求应更高。据了解,不少西方国家中小学校建筑的设防烈度都要高于所在城市其他建筑物1-2度。这一方面同中小学校人员密度较高;另一方面,坚固的建筑物可成为灾难发生时居民的紧急“避难所”。因而,建议在新的建筑防震要求中,把中小学建筑物设防烈度再提高1~2度。
第十二题 资源环境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基本特征、基本要求、基本目的和实质
1、内涵: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
2、基本特征: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3、基本要求: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
4、实质: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排放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一)实现低碳经济的措施
1、以观念更新推进低碳经济
2、以结构创新推动低碳经济
3、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4、以消费方式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5、以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二)推行低碳消费方式的措施
1、政府引领低碳消费方式
(1)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
(2)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法规政策
(3)政府机构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
2、企业主导低碳消费方式
3、公民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方式
【参考例文】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人类贪婪地追求经济发展与物质需要,无休止地利用化石能源,放任co2的高排放,把自己从“原生态”低碳经济逐渐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了前工业社会不可想象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大规模快速使用化石能源导致co2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以牺牲环境效益为条件是一种只顾人类、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经济增长的诸多困惑。如果任其永远持续下去,其结果只能是“高烧”的地球不堪重负,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不幸言中。
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不仅为了当代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为此,不能再沿着粗放型的高碳经济模式和奢侈的过度消费与超前消费的消费方式,人类应通过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又不影响公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不牺牲经济的发展,既让人人充分享有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又时时考虑为后代保留和储蓄应有的空间与资源。这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它将是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