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2015年国考昨日举行。虽然招考人数刷新历史新高,但是本次国考的报名人数和平均竞争比都创下五年来最低。
从数据来看,舆论普遍认为公职人员考录开始降温。这样的判断,看起来也契合实情。譬如说此次国考,今年考试共141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105万人网上缴费确认参加笔试,近90万人实际参加考试,报名和参加考试的人数均比去年下降了10万人左右,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比例为40:1。无论是报名人数,还是平均竞争比,都创下五年来最低。
不过,简单的数字背后,恐怕还不得不考量几个复杂的背景:
一来,从招录门槛上看,2015年国考尽管在基层经验等层面降低了门槛,但在学历及资历细分层面并没有多少普惠性的利好。在开始的报名阶段,甚至出现热门职位无人通过审核的情况。原因很简单,譬如报考资格要求“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从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两年以上”,还有的职位招录条件已经明确到本科学什么、研究生学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报名人数略降,恐怕“沙场”竞争更为惨烈。
二来,即便从某些数字来看,“国考降温”也难以佐证。从热门职位来看,今年报考人员中,有3个职位报考比例超过2000:1,比去年减少了7个;报考比例最高为2674:1。尽管这是最热职位的低值,但基数仍很惊人。再从地区来看,本次“国考”四川考区将有28105名考生应考,这个数字比去年四川考区的数字上升了3764名。凡此种种,降温从何谈起?
显然,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结构深度调整的语境下,公务员[微博]职位的溢价效应依然明显。更重要的是,90后正在成为国考主力军,他们在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上,更为个性、更为理性。择业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国考的结构与走向。于此背景下,仍有141万人报名并且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究竟算“降温”还是热度未减?
中国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加之精英阶层权力偏好明显,要逆转人才配置失衡的现状,非一朝一夕之功。国考的变化,也许让人嗅出了某种大势所趋,但现在谈“国考降温”恐怕为时尚早,更重要的是,降温也好、回温也罢,都不应妨碍公共治理现代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进程。
文章关键词: 国考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